戲劇因為需要突出角色身分特徵、顧及畫面的豐富美觀,服裝強調「戲劇性」,沒法像記錄片或是歷史節目追求真實效果。但話說回來,假使清朝皇帝其實很少穿明黃色的衣服,那明黃色的皇帝服飾,到底在什麼時候穿啊?
回想小時候看過的宮廷劇,大抵是以唐代與清代宮廷為主流。前幾年由於清穿小說(註一)盛行,在作者群充滿夢想的筆下,「數字軍團」(註二)競相爭妍,各有各的萬千魅力,令人感嘆「康熙皇子幾多嬌,引無數穿越女盡折腰」。著名清穿小說後來紛紛拍成電視劇,讀者大概還能想起那「不管怎麼轉台,都有四爺等著你」的盛況吧。
由於大陸禁拍架空歷史劇,有些原作實為架空的故事也趕上了這陣四爺劇熱潮,如收視火熱的《後宮甄嬛傳》,原本其實是模擬隋唐風尚的架空小說,改編時就附會成了雍正朝的故事。在不斷重播的清宮劇轟炸下,相信大家可以輕易在腦海中浮現清代皇帝與后妃的形象。問題是,這樣的形象真實嗎?
皇帝平時不穿明黃色衣服
對於我等平凡看戲群眾而言,其實劇情扣人心弦、演員好看有演技、布景服裝夠漂亮,大概滿意度就有八九成了。然而製片方往往不滿足於此,彷彿不誇耀一番「服裝耗費鉅資」、「歷史考究嚴謹」、「專家指導」就對不起社會大眾似的。聽了這樣的廣告詞,大眾不得不相信歷史上清代女子個個滿身錦繡,頂著巨大牌坊式的旗頭(我經常會幻想颳大風時,御花園裡大拉翅亂飛的景象⋯⋯)、皇帝總是穿得一身黃燦燦,從外面的龍袍到貼身龍內衣龍內褲都是明黃帶龍紋的,這就是帝王風範哪!
在這種刻板印象下,就算專家指出清朝皇帝平時基本不穿明黃色的衣服,大都是穿藍、青、絳等彩度很低的純色暗花袍子,外罩接近黑色的石青褂子,別說製片方不會採納,觀眾也不能接受:都說古代階級森嚴,怎麼可能皇帝跟臣子穿得差不多,皇后跟宮女穿的也沒什麼差呀?更重要的是,髮型和衣服款式顏色都一個樣,哪裡分得出誰是誰啊⋯⋯
說到底,戲劇有其突出角色身分特徵、及畫面豐富美觀的需求,服裝強調「戲劇性」,沒法像記錄片或普及歷史節目追求真實效果。所以看戲時,還是秉持著「其實故事本來就是故事」的平常心,不必想著「從某某劇裡學歷史」,好好享受故事吧。
但話說回來,讀者想必也會困惑了:假使清朝皇帝其實很少穿明黃色的衣服,那明黃色的皇帝服飾,到底在什麼時候穿啊?
印象中的清代皇帝,大概是頭戴紅色調為主的帽子,身穿有披肩的明黃色長袍,上面很多龍──也就是清代皇帝畫像的造型。這一身服飾稱為「朝服」,不過不是普通上朝時穿,而是重大典禮和祭祀時才穿的特殊大禮服。一般而言,皇帝一年裡穿朝服的機會不超過廿次,而且大半都是為了舉行祭祀而穿著。冬季朝服在邊緣與下襬鑲貂皮,搭配鑲有皮草、綴以朱緯和三層東珠冠頂的冬朝冠;夏朝服則是鑲織金邊,以玉草或藤、竹絲織成的夏朝冠除了朱緯和東珠冠頂外,還在正前飾金佛,正後綴舍林,在清宮劇裡出鏡率相當高。
就款式而言,朝服不愧其特殊大禮服的地位,跟其他服飾的構造有很大差異:它是一件超低腰連衣裙──上身部分長及大腿,胸前與兩肩有正龍、行龍、江水海崖等紋樣組成柿蒂型的大型紋飾,下緣織龍紋如腰帶狀。下裳部分狀如百褶裙,有團龍、行龍、八寶平水等紋飾。此外,雖然清朝並沒有使用傳統的冕服,還是將「十二章紋」放進皇帝朝服裡,象徵皇帝的特殊地位。
註一:清穿,即清朝穿越劇,描寫男女主角從現代穿越到清代各朝,與王侯將相、龍子龍孫或名士、平民之間的情感故事。
註二:諸位阿哥及其家眷的統稱,因阿哥人數眾多,有多少皇子便有多少位阿哥, 亦以排行作稱謂,如大阿哥、二阿哥⋯⋯再加上家眷人數龐多,故稱「數字軍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