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瞅中國】洋墨水寫下的中國變化:今昔留學生

2017年7月號 第65期
2017-07-21

 

從晚清為了富國強兵而前往美國取經的小留學生,
到當代生活相對優渥、著眼於亮眼學歷證書的留學生,
中國百年來的「留學史」,影響的不只是個人職涯發展、
物質條件的提升,還帶來許多深刻的文化反思。

二○一一年、美國芝加哥,約有三千華僑學生夾道歡迎胡錦濤主席訪問。

 

網路時代總有人一夕名聞天下,馬里蘭大學中國留學生楊舒平即是一例。她在畢業致詞裡盛讚美國空氣的清新、言論的自由,瞬間引來中國網民大力的批判,「全中國欠你爸一個避孕套」更成媒體煽情的標題。愛國就像頂大帽子,有趣的是,為什麼這頂大帽子經常戴在留學生身上?

追尋現代化路上的留學生

中國留學生的身分,始於追求富國強兵之路。一八四七年容閎(閎,音宏)以個人身分追隨傳教士前往美國留學,憑藉努力取得耶魯大學文憑後,歷經現代文明洗禮的他力推清廷的留學生派遣計畫。自此,第一批留美幼童出現,然滿清帝國末年病入膏肓,這些新興人才未能帶來滿清帝國的變革。倒是一八九五年甲午戰爭失利後,昔日眼中的蕞爾小國反成為中國留學生的聖地,這些學生裡不乏後來成為革命先鋒者。

大眾文化的留學生想像

一九九○年代也是大眾文化逐漸興起的時代,新的留學生想像也正在開啟。一九九二年出版並成為暢銷書的自傳《曼哈頓的中國女人》便是一例。作者周勵是上山下鄉的一代,一九八○年代留學美國,其間歷經許多挫折,並遭受美國人對中國人的另眼對待,最終,她克服一切並立足商業中心曼哈頓。這部自傳真實性存疑,但暢銷的背後無疑說明大眾篤信童地周式的邏輯──中國人被瞧不起,但努力過後可以讓外國人跌破眼鏡!

發現民主的日常

美國不是天堂,也不是邪惡美帝,美國生活未必美好,但眾人將民主精神融入生活裡,在法庭陪審團的討論、爭取權益的工會乃至捍衛消費者權益的組織裡。就是在細節裡,看到美國的立國精神。與其在乎留學生在美國的言行,不如關注他們看到了什麼?

Loading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