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曾令愉Lynn
文_曾令愉/旅讀 圖_曾令愉/旅讀、基隆潮藝術
2023-10-02
北臺灣老字號藝術節「基隆潮藝術」邁入第八年,今年由臺灣、日本、墨西哥、巴西藝術家量身打造屬於基隆的10件地景藝術,作品就設置在今年最夯臺劇《八尺門的辯護人》拍攝場景正濱漁港,展期自9月28日起至10月15日止,除了藝術展示與創意市集,展期間每天晚上更有迷人的夜間燈光秀,要帶給觀眾不一樣的基隆潮滋味。
平靜海面下隱藏的秘密
同樣是海,基隆的海與其他地方有什麼不一樣?本屆基隆潮藝術共同策展人清大科藝所曾鈺涓教授說,基隆具有背山望海的地理優勢,幾分鐘的步行路程就能登高望海,「那種感覺,跟在海邊看海很不一樣。從高處望向海,會讓人看見不一樣的海平面視角,會誘發人思考:那平靜的海面之下,到底藏著什麼?」因此,今年的基隆潮藝術特別以「海光介面」為主題,透過藝術作品的詮釋,翻轉人們對海洋的平面想像,打開另一種看海的方法。
來到昔日八尺門地區水產事業的核心所在,舊稱「水產館」的歷史建築──基隆漁會正濱大樓,臺灣藝術家成若涵在此打造作品〈界〉,她將海洋的深度移轉到建築立面之上,老建築的牆面頓時成為了立體的大海,乘載著如真如幻的海洋生物。作品並搭配燈光設計,成若涵特別推薦最佳觀賞時段是傍晚五六點,「當太陽下山,四周漸漸暗下去,作品點起燈光的時刻,周圍的漁火也會亮起,感覺很魔幻。」
喚醒海洋保育的心
曾多次參與瀨戶內海藝術季的日裔巴西移民第二代藝術家大岩・奧斯卡(Oscar Oiwa),擅長以巨型充氣裝置為畫布,呈現龐大如夢境的迷幻世界。本次帶來的作品〈現代海洋野生生物〉,是他從基隆漁民每日撈捕的當日漁獲所得到的靈感:如果海洋生物被投入海洋的垃圾所取代,那麼漁船裡載滿的會是什麼?他將海洋垃圾畫成海中生物,透過膨脹的大型充氣氣球,放置於漁船頂端,看似輕盈漂浮的量體,其實乘載著沉重而悲傷的海洋議題。拍照打卡的同時,也不妨靜心省思藝術家所要傳達的聲音。
而在港邊草丘上的28隻小海龜,有的正在奮力掙脫漁網,有的慢慢朝海的方向爬去。這件充滿童趣又帶有一點悲傷的作品〈海龜休息中〉,出自日本藝術家宮城有加(Miyagi Yūka)之手。她表示,這件作品來自與基隆漁民對話時獲得的啟發,「漁夫跟我說,捕魚的時候會有海龜被纏在漁網裡一起被撈上來。漁夫會幫牠們剪破漁網,讓牠平安回到大海裡。這讓我感覺,基隆是一個很安全的地方。」纏繞的漁網,受傷的海龜,食海維生的人們以最純樸的心情盡力維護海洋。而海龜的處境,是否也有點像是在現實裡掙扎的你和我?
追憶討海人的生活樣貌
來到正濱路口遊艇搭船處,一座巨大的潛水夫頭盔矗立眼前,這是由臺灣鋼雕藝術家曾煜譡與雨恆鐵藝共同打造的作品〈深海對話〉,靈感來自昔日當地居民潛入海底,撿拾金屬零件變賣貼補家用的生活樣態。夜晚時分,當觀者走進巨大頭盔中,內部會亮起海浪般的燈光投影,讓人彷彿潛入深海,看見不一樣的海洋世界。
參與多屆臺南月津港燈節的詹維欣,這次來到基隆港打造的作品〈順光號〉,則是以光幻化而成的小船,向畢生和大海拚搏的討海人致敬。
長期參與社造藝術擾動行動的藝術家李奇宏,以基隆阿美族的十字繡為意象,在和平橋上拉起41面旗幟般的作品〈流〉,分別為八角星(原住民族:巴賽、阿美)、聖薩爾瓦多城(荷西時期)、龍(明鄭、清領)、旭日(大日本帝國)、虎(台灣民主國),以圖騰呈現四百年間隨洋流而來的文化。
當海洋成為對話的界面
本屆其他精采作品,也讓海洋成為新的對話界面。如王振瑋〈微光漂浮〉塑造演化中的生物,表達生物體在自身與外在環境的多元碰觸中持續地演進;禹禹藝術團隊在阿根納造船廠的作品〈介隙之光〉,講述從水的縫隙中,光的能量引領著生命的方向,展期每晚的聲光展演將帶來視覺與聽覺的雙重饗宴;花燈藝術家王耀瑞〈瓶中船-沉浮〉則是作為勇敢冒險象徵,在「浮」與「沈」中,人與海洋一起相伴面對未知未來的拚搏;墨西哥藝術家Lua Rivera〈強大的水母〉展示了水母的魔幻神秘與強大生命力。
國慶連假必玩!海光市集+夜間燈光秀
基隆市文化局表示,今年的潮藝術作品都能夜間觀賞,透過夜間燈光秀呈現更為繽紛的樣貌。針對想要深度體驗的觀眾朋友,策展團隊還安排了水上導覽、集章送潮藝術限量紀念品等活動,此外更於國慶連假在正濱漁港舉辦一場以海洋文創與海味美食為主題的「海光市集」。
詳情均可上基隆潮藝術官方網站查詢:https://www.keelungciao.tw/theme_intro/2023-keelung-ciao/
2023基隆潮藝術
展覽日期|2023/9/28(四)~2023/10/15(日)
展覽地點|正濱漁港周邊、色彩屋、和平島、阿根納造船廠
活動官網|https://www.keelungciao.tw/theme_intro/2023-keelung-ci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