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甘炤文(Tiger) 文_ 甘炤文/ 旅讀 圖_中新社
2022年5月號 第123期
2022-05-30
作為動盪時局中刻苦自惕的教育家,梅貽琦不僅以剛正廉潔的品格見聞於世,其投身辦學的熱忱、主持教務的用心,也使他成為兩岸清華人心目中永遠的校長。今年五月十九日適逢其逝世六十週年,為文紀念之。
大學、大樓與大師
據《大學與大師》一書作者岳南的考證,在一九一一至一九三一年間,清華來來去去更迭了好幾名校長,此間任期最長者不過四年,短則一天、乃至於數小時不等──之所以如此,乃因彼時正值國事危阽之秋,許多年輕學子莫不僨張著愛國心志,動輒發起學潮和抗議活動,如此激烈的言行舉止自也衝擊到既有的學術官僚體系,包括羅家倫在內的諸多名家,皆自清大校長之位狼狽退場,甚至收穫了不少「罵名」。
一九三一年,梅貽琦臨危授命,接下堪稱燙手山芋的清華校長一職。在就任典禮上,梅貽琦率先敘明了他的治校理念:「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換言之,大學之所以成其大,不在於表面宏偉的硬體設備,而在於此間作育英才的學者專家,如何帶動學術的生產以及知識的傳播。
是以在職期間,梅貽琦無不設法延聘人才、健全系所,並遵循「教授治校」、「學術自由」等理念興學;除此之外,他更以身作則,主動放棄各項校長專享的禮遇,包括家傭薪酬、電話費補助以及每年兩噸的燃煤提撥等,為的是將更多資源留予發展校務──儘管貴為一校之長,梅貽琦的生活條件並不優渥;事實上,韓詠華師母有時尚須親製糕點、擺攤鬻售,方能支應家庭的整體花銷。
興許是其廉潔自守的形象在師生間傳揚開來,清華大學在梅貽琦戮力的整治下亦逐漸步入正軌,成為許多年輕子弟心嚮往之的高等學府。據聞曾有人詢問梅貽琦,何以能讓這群桀驁不馴的清華學生就範,不再尋事?一改平素謹嚴寡淡的形象,梅貽琦如此打趣回道:「大家倒這個,倒那個,但就是沒有人願意倒梅(楣)吧!」
永遠的清華校長
一九五五年,梅貽琦進而轉往臺灣,銜命籌備清華在臺復校事宜。從選址、建築施作到圖書添購,在他無微不至的協力下,清華原子科學研究所率先成立,為這所「新校」的軟、硬體建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主持校務期間,梅貽琦亦嘗兼任教育部長、原子能委員會主任、國家長期科學發展委員會副主席等職,然而無論置身何位,他始終未嘗離開心心念念的清華。表面上,位高權重的他風光典掌鉅額的清華校務基金,然而其實際的生活狀態卻依舊貧窶如洗;及至暮年,他因罹患骨癌而入院接受治療,相關醫藥費用尚且由校友代為募款籌措──作為陪伴其一生的夫人,韓詠華曾回憶道:「他給多少錢我就過多少錢的日子,從不計較也不干預他認為該做的事。」
一九六二年五月中旬,長期積勞的梅貽琦終因不敵癌症襲擾,病逝於臺大醫院。數週後,在眾人的督視下,其祕書開啟了他生前幾不離身的手提包,發現裡頭並無長物,卻俱為清華基金歷年的賬冊資料;此間,每一項專款專用的收支內容均井然有序地記載,如此桃李未言的風範,令在場觀者無不墮淚。
同年十一月,相關治喪人士決意將梅貽琦落葬於新竹清華大學校園內;隔年,由書法家于右任題寫之「梅園」二字進一步泐石,確認了一代教育家終極的長眠之所。
自一九三一年擔任清華校長以來,梅貽琦孜孜矻矻、滿心推動校務發展;及至渡海東來,亦想方設法在艱難的時局中留存大學道統,創制學術格局,歷數十載而不懈的努力,終使他成為海峽兩岸所公認、「永遠的清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