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封面故事】山海圳綠道│臺灣Mountains to Sea National Greenway

【作者】 李智凱 文_ 李智凱/ 旅讀、旅讀編輯室 圖_ 圖蟲創意、李智凱/ 旅讀

2021年12月號 第118期
2021-12-23

 

臺灣有一條從山到海、總長一七七公里的朝聖之路,名為「山海圳」。山海圳,這個世人目前相對模糊的概念和名詞,其實涵蓋了豐富的信仰、自然與人文的景觀,從山到海、從人到天,無處不充滿臺灣生活和文化意象。

 

山海圳是一條貫穿海拔〇公尺到三九五二公尺的文化綠廊,從台江國家公園出發,沿嘉南大圳上溯至烏山頭水庫,後經東西口健行路線到曾文水庫,再沿曾文溪經過阿里山,最終抵達海拔三九五二公尺的玉山山頂⋯⋯這條路徑呈現了平原至高山、熱帶到寒帶的多樣風貌,不僅展示了漢人祭祀圈、西拉雅阿立祖信仰以及鄒族創世神話等多元信仰,更串連了台江、西拉雅、鄒族等三大族群文化圈的人文景致,令人目不暇給。

然而,要想體驗這一切不用付出太多代價,因為它就在臺灣、就在離你我不遠處,只要邁出步伐就能開始朝聖!就如同山海圳發起人之一的吳茂成所說:「你家和我家門口,都是玉山的登山口。」

追本溯源

從家門口到玉山登山口,這長達一七七公里的路程,在原初並不是有意規劃興建的。事實上,山海圳的創建本不是以綠化政策為導向,亦非有意打造朝聖之路作為觀光賣點,而是在一連串巧合下才形成;更準確地說,山海圳是緣著文化與環境因素的雙重影響,方才激發而成。

追本溯源,一切都要從海拔〇公尺的台江談起。當初,台江這個地方被認為是缺乏文化底蘊的鄉下地方,所以政府打算將此地劃設為垃圾掩埋場,並拒絕了有識之士倡議興建臺灣歷史博物館的請求。

身為在地的知識分子,吳茂成無法接受「地方沒文化」之說,相反的,他認為當一個地方的在地文化被埋沒、被汙名化, 才會導致「被犧牲」的結局。正因為如此,他開始了發起文化運動,爭取將臺灣歷史博物館留在台江,並發起「大廟興學」,在海尾朝皇宮進行本土教育,讓台江能被更多人看見和了解。於是在他的大聲疾呼下,「山海圳」這個概念才有了起點。

朝聖之夢

一九八〇年代,台江內海的水道被收編為排水線,隨著人口愈來愈多,家庭和工業廢水開始大量湧入,整個台江的水資源環境也因此遭到汙染。為了解相關問題,吳茂成帶著孩子去探索、去溯源,去尋覓家鄉的水究竟從哪裡來,並成立「 小台江」與孩子們一起透過公聽會和公共建設的倡議,解決自己家鄉的廢水問題。在過程中,他們踏遍下游的台江內海、中游的烏山頭水庫以及上游的玉山,一路腳踏實地地溯源,而山海圳綠道的路線,因此有了雛形。

有了初步的雛形後,吳茂成等人就開始推廣、試走,設法讓所有人都參與其中⋯⋯直到今日,山海圳之名已然在亞洲步道大會上大放異彩!

吳茂成補充道:「總之,山海圳不是要做什麼水岸亮點、更不是為了發觀光財,而是以綠道為精神,來修復一個受傷害的社會,以及被迫害的環境生態。」山海圳就像是一個同心圓,以文化和環境為核心,一步步向外擴散,朝聖之路於焉形成。

「沿著水走,我們會到玉山去的。」當時,吳茂成和孩子們這麼說。他回憶,山海圳就像一個遠在天邊的夢想,當時連孩子們聽了他的構想都忍不住哈哈大笑,直認為不可能,但最後竟然成真了!

與聖雅各之路相同,徒步山海圳不僅僅是朝聖,而是要藉以深入在地、走進社區,藉由步行去縫補土地,讓人與人的步伐形成一種連結。不只如此,它更是一條溯源尋根之路,走完它,人們會再一次地見到家鄉、再一次地發現地方、再一次地認識臺灣,秉持環境永續和文化育成的理念,去迎接下一個百年。

Loading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