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_蘇正國 圖_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臨滄市博物館.佛陀紀念館 提供 / 旅讀
2021-12-22
從遙遠的秦漢開始,到唐宋的茶馬互市,接續明清滇藏、川藏線路的拓展,茶馬古道就像一條大走廊,歷經近兩千年,帶動了各民族各類物資的交流。
在「茶馬古道」上,「路、物、人」,眾多馬幫往來於中國西南地區的漢、藏等多個民族間,運輸茶、馬、鹽等商品再進行貿易交換,把中國西南地區的許多民族緊緊聯繫在一起,加強了經濟文化交流與融合。12月31日至明年4月3日,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將展出的《長路相貫──茶馬古道沿線人文歷史展》。這次展覽內容包括:
「第一單元 茶馬歲月」:從人間草木、茶樹起源、茶樹種植,講到六大茶山;展出茶馬歲月所歷經的山中馱鈴、跑長途的馬幫、馬、騾子等,以及戰爭中及疆域上之運輸、市肆貿遷等等。
「第二單元 古道春秋」:逢山開路最驚險,茶馬古道地理環境從「蜀身毒道」述及唐蕃古道、唐宋時期的茶馬互市、元明時期茶馬古道發展、清代邊茶交通貿易發展、川藏、滇藏、臨滄等,呈現世界上最古老奇特艱險的茶馬古道,承載著厚重文明的交通大動脈。
「第三單元 共譜畫卷」:茶馬古道是由人行走出來的天塹之路,見證了人與自然的融合。從風土人情、馬幫文化、趕馬人、背夫等因人的走動,在各民族多元文化特徵下,帶動語言、習俗、信仰的流通、文化的融合,盤結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牢固紐帶。
小鎮迷人,茶樹王驚人
坐落在茶馬古道沿途的城鎮因商業的發展而受益匪淺,也有很多城市就是因為茶馬古道才形成的。例如雲南的易武、思茅(今普洱)、麗江、中甸(香格里拉),四川的雅安、瀘定、康定、理塘、甘孜及西藏的昌都等。這些城市伴隨著茶馬古道的通行而聚集了商賈,人煙輻輳、商鋪林立,繼而形成了城鎮並興盛起來。
本次展出的史料中顯示,茶馬古道沿線人文殊勝,雲南省臨滄市鳳慶縣小灣鎮錦繡村的茶樹是鳳慶栽培型古茶樹的代表,也是世界上發現的最粗大的古茶樹,其三千兩百多年的樹齡使之被稱為「茶樹王」。
茶樹王生長在海拔2245公尺的高山上,根部周長5.8公尺、樹高10.6公尺、樹幹直徑1.84公尺。以茶樹王為中心,其周邊還生長著眾多的古茶樹,眾星捧月般地簇擁著茶樹王。據統計,在這些古茶樹中,直徑在五公尺以上的還有三株,而直徑在半公尺左右的有近兩千株,直徑在半公尺以下的有上萬株。
文化異彩紛呈
茶馬古道位置特殊,途徑橫斷山脈,西部、西北部聯接著青藏高原,東部緊靠遼闊的內地,南部、西南部毗鄰南亞、東南亞,正好處於世界佛教文化圈內,因而這一地區形成了以佛教文化為主體的宗教文化,漢地佛教、藏傳佛教、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在此交匯,同時這裏豐富多彩的民族原始宗教及形形色色的民間信仰,使得這一地區的宗教文化更異彩紛呈。
而誕生於中原地區的茶文化也先後向西、向北擴散,源自佛教也隨著文成公主入藏,同時印度的佛僧也正式傳入西藏,經過一百多年與藏族原始宗教本教的相互融合,最終形成了藏傳佛教,並於西元八世紀下半葉獲得重大發展,隨著吐蕃軍事、政治的擴張而興盛起來。
在佛教興盛時期,這一帶幾乎每戶都有一名僧侶。佛教教義在藏族人民中家喻戶曉,人人皆知,無論是文字、繪畫,還是建築、戲劇,甚至包括民歌、民間故事和民間傳說等方方面面,幾乎無一不與佛教有關。所有的寺院和民居都繪有佛教壁畫,宗教色彩極為濃厚,所繪內容有佛像、菩薩、宗教人物、寺廟、佛經故事,以及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等。寺廟壁畫有著嚴格的藝術規範和要求,其尺度、構圖、色彩等必須與佛經的內容相吻合。
兩千多年來,茶馬古道就像一條文化大走廊,帶動了各民族各類物資的交流,使各地區之間在經濟上互通有無、互為依賴,沿線的藝術、宗教和風俗文化也空前繁榮,各民族自己獨特的文化在多元文化環境中共生並存,並在潛移默化中相互包容吸納、相互影響。茶馬古道上的茶馬貿易、茶土貿易也使得中國西南邊疆地區進一步與國際市場接軌,成為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交往的前沿陣地,進而在近代被捲入了全球化的大潮。
這項《長路相貫──茶馬古道上的人文歷史》展覽活動,是由佛館和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等共同合辦,參展的單位還包括雲南省博、四川博物院、青海省博、昆明市博、普洱市博、臨滄市博、雅安市博、雲南李佳山青銅博物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殊勝非常。
《長路相貫─茶馬古道上的人文歷史》展
展出日期:2021/12/31-2022/4/3
展出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第一、二展廳
洽詢電話:07-6563033轉4002、4003
佛館官網:www.fgsbmc.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