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陳瀅巧 / 易博士文化
2021-12-13
忘了名字,就會找不到回家的路」──宮崎駿《神隱少女》中,河神白龍為了能在湯屋工作,把名字獻給湯婆婆換來習取魔法,心靈和容貌隨之變化,卻再也想不起自己的來處。法國心理學家拉崗認為:經由他人定義而呈現的自己,便是被「再現」的自己,政經實力較強的國家將他者「再現」後,往往會影響人對文化產生優劣的認知,如CNN、HBO、好萊塢電影、迪士尼卡通等在世界各地放映,觀眾在不知不覺間接收美國的價值觀、對美國產生嚮往,甚至懷疑或鄙視自身原來的文化,就像當初歐洲列強在世界建立殖民地,而今則代換為媒體霸權的文化侵略。
文化沒有優劣之分,也沒有「本來即已存在」的單一民族,各種族文化都是長時間經不同地域交流、激盪逐漸形成。陳瀅巧在《圖解文化研究》一書中試圖為讀者建立透徹的明鏡來檢視文化議題,從研究個體與群體如何生活、權利與知識建構的關係,理解政經對社會的影響。
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傅柯卻認為知識是控制大眾最有效的工具,權力利用了知識,讓識字的人認同權力所賦予的價值觀,透過權力介入的知識不一定增長智慧,反倒削弱了判斷力,從最早的神權、君權到現代國家皆如此。如資本主義社會需要一群「次等文盲」,他們並不認為自己是文盲,以為自己有足夠判斷力充分接收分析資訊,卻不自覺正缺乏警醒反思,一窩蜂依隨媒體傳遞的價值觀,狂買可以為自己貼金或感覺良好的不必要商品,為了想要更好的物質生活只得更拼命工作,正好為資本家累積更多資本。電視和網路打破了階級,資訊人人可得,沒有內容的「零度媒體」在無形中建立大眾的品味和價值觀,而視覺優先的瀏覽經驗,連帶消弭了歷史感和時間感,因視覺美學「再現」的歷史使得鑑古知今的警世作用,成了碎片或惡搞的拼貼。
文化研究的目的,是儘量還原知識產生過程的真相,經由理解各式意識型態、文化霸權結構主義等,才能免疫於不斷植入潛意識的資訊知識,能認得家的原貌,才找得回自己的名字吧。
【資訊內文】
作者_陳瀅巧
出版_易博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