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河森堡 / 時報出版
2021-10-31
「各地的器物正隔著玻璃迎客,銅器上的饕餮張牙舞爪瞪著前方,提醒世人不要吃得太多,一旁的散氏盤則說著三千年前夨(音「仄」)國侵略散國後割地賠償散國的故事,而世界另一端的同業圈,沉睡數千年的法老從地宮升到地面,僕僕風塵遠離家鄉,忙碌地透過棺槨覲見全世界的陌生人。」——《超級導覽員趣說博物館》
進入現代的博物館,猶如進入時光機,可以最短的時間無距離瀏覽千萬年前、千萬里外的社會與生活痕跡,無疑在瞬間為大腦的文史記憶區快速增值。然而「博物館」這個名詞怎麼來的呢?原來是日文漢字的舶來品,文久元年(西元一八六一年)由江戶幕府遣歐使節將「museum」轉譯成漢字「博物館」。museum一字為英文複數形(單數為musea),字根源自希臘神話中供奉掌管藝文科技等九位女神的繆斯神殿(Mouseion),當時這些神殿是藝文圈的聚集所,提供學習和講座活動。神殿中的藏品多是掠奪而來的戰利品,供人賞奇之外也展示權貴的勢力範圍,早期歐美的博物館不乏此類展品,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大英博物館了。
大英博物館至今已兩百六十歲,在博物館界獨占鰲頭而實至名歸:藏品達八百多萬件,價值如恆河沙數,器物種類包羅萬象、歷史縱橫兩百多萬年,藏書與研究之豐更可說是早期的谷歌加維基百科,還點亮了倫敦公共建物中的第一盞電燈,企圖讓世人在同一屋簷下理解全世界,並為全人類保存展示與嚴謹修復多元文物。
跨時間地域的器物,可讓人瞭解不曾去過的年代生活樣貌,同時也讓人理解,人類想表達的愛憎與渴望是一致的,那些沉默而日夜鑿刻繪鑄的藝匠人,留下他們專注而賦予意義的手作,無論是完美比例的〈斷臂維納斯〉、歷經戰火的〈四羊方尊〉、早先備受嫌棄的〈夜巡〉⋯⋯,都真確地展現曾發生而文書沒詳述的歷史點滴,這,就是為什麼要走一趟博物館的原因吧。
【作者簡介】
本名袁碩,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現為中國國家博物館講解員。
在國家博物館工作八年。先後為近50,000名觀眾講解超過3,000小時。
知乎高人氣科普專欄作者,微博十大影響力人物。
2017年被中國科學協會評為十大影響力科學類格主。
被媒體譽為「2017年知識型網紅」,2016年《壹站到底》單期NO.1。
著有歷史科普作品《進擊的智人》。
【資訊內文】
作者_河森堡
出版_時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