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_Doris/ 旅讀、旅讀編輯部 圖_ 中新社、視覺中國
2021年10月號 第116期
2021-10-27
說起紅山文化,或許不少人會覺得陌生。位於東北西遼河流域的紅山遺址與新科世界遺產「良渚文化」南北分立,兩者皆屬史前新石器時代文明代表,以發達祭祀文化和大量古玉文物聞名於世,紅山挖出了壇廟塚與玉龍,良渚則以祭壇與琮璧鉞驚世,人稱「北紅山、南良渚!」
上古文明曙光現
在紅山文化之前,人們對於中華歷史上溯夏商周約四千年、黃河就是中華文明的起源之說法深信不疑,這個觀念隨著一九二十年代河南仰紹文化的出土更為加深。直到一九八〇年代,經碳十四測定「牛河梁遺址」竟距今達五千五百年,此發現震驚考古圈,不僅將中華文明史提前了一千餘年,也把中國古代史的研究從黃河流域擴大到了燕山以北的西遼河流域。
可以說,紅山文化的出現有助於顛覆過去「中原、黃河流域是中華文化的起源」的主流觀點,使中華文明起源的追尋找到新的線索與思考,由此出土的紅山玉器更是研究古代玉雕技術的重要參照,種種原因,使其考古成果獲評「中國廿世紀一百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百轉千迴發現史
鳥居龍藏對於紅山文化的研究,受到人力物力所限,僅停留在地面採集,直到一九〇八年他離開時,都未發現埋藏於地底下更深處的遺址。
而後對於紅山文化的研究中斷了十年之久, 直到一九一九年才有歐美學者相繼投入。據記載,在一九二二年至一九二四年期間,法國神父桑志華、德日進等人多次來到赤峰,共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二十二處。一九二一年,以發現河南仰紹文化而聞名的瑞典學者安特生也曾赴遼西考察。
這些簡短的田野調查報告,輾轉被中國著名考古學家、梁啟超次子梁思永所閱,因緣際會之下,成就了中國考古學界對紅山文化研究的開端。
紅山文化再現蹤
梁思永早在留學時期,即研讀到鳥居龍藏、桑志華撰寫的赤峰考古論著,一九三〇年,國民政府啟動「東北考古計劃」,梁思永領軍到赤峰進行實地考察,發現了紅山文化的彩陶等文物,可惜僅僅一年後政勢否變,隨九一八事件爆發,日本相繼佔領東北三省、熱河,「東北考古計劃」只能被迫中止。
而後四十年間,紅山文化的挖掘歷經日本考古學之父濱田耕作來此調查,撰寫出《赤峰紅山後》考古報告,又在一九四九年後,經中國考古學家尹達正式定名為「紅山文化」。
牛河梁遺址 驚世出土
這一挖,不只挖出了中國迄今年代最早的「以廟宇為中心」的祭祀及墓地遺址群,還挖掘出一大批造型豐富、形制特殊的陪葬玉器,遺址中心大墓中只有大型玉器作配葬,「唯玉為葬」的特色在同期原始文化中獨樹一幟。
整座墓葬遺址以環型排列,圍繞著高高在上的女神廟與廣場平臺,從中心大墓往外輻射,分佈有大型祭壇、積石塚等遺跡,越向外圍的墓地陪葬規格越低,配葬「禮器」或「法器」也越小件,等級嚴明的墓葬規格,體現了地位有別、貧富有別的社會分層概況,由此可知,早在當時,社會結構已有階級高下之分,具備現代社會雛形。
玉出紅山 玉雕之源
在紅山文化的各類出土文物當中,以玉器最為精采多樣。從玉器外形可略分為環、璧、斜口筒形、勾雲形等不同器形,從雕刻主題可分豬、虎、鳥、龍等各種動物形象,因著新石器時代先民尚無堅硬的鐵器金屬,往往以獸骨作為工具,因此玉器大多線條簡潔,講究其神韻特色。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玉器型制有兩種,一種是造型纖幼,軀體呈C形,頭部似鹿,有長脊的「C型龍」;另一種是外型較厚重,軀體呈玦形,頭部似豬或熊的「玉豬龍」。
紅山玉器的出土,對世人展示出中國玉雕藝術最早的源頭之一。在稍晚的商代婦好墓和西周虢季墓中都有類似紅山文化風格的玉玦形龍,顯現紅山文化玉龍對後世的龍文化具有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