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封面故事】楔子:認識元曲,由此開始⋯⋯

【作者】 鄺介文 文_ 鄺介文/ 旅讀 圖_視覺中國 繪_王盈穎 /旅讀

2021年7月號 第113期
2021-07-02

 

常言道:唐詩宋詞元曲。然而,環境如何刺激、時代如何催生、向上如何承繼、向下如何轉化,唯有理出一條文學脈絡始能略知一二。元曲怎能又唱又演,時而浪漫時而憤慨?一切由此去。

 

漢賦

楚辭延續詩經發展,漢賦則延續楚辭發展。由於君主偏愛,在沒有科舉的年代,成為知識分子進身/晉升的工具。

格式:半詩半文,韻散交雜,四言為主,常以一問一答鋪展長文。

影響:東漢以後漸趨定型,淪為雕欄玉砌的填詞模式,內容止於歌功頌德、錦衣美食。

作家:司馬相如、班固、張衡
作品:子虛賦、兩都賦、兩京賦

唐詩

唐朝交通便捷、經濟富裕,因而文人彼此酬唱傳頌、魚雁往返不絕,詩歌成了主要溝通工具,更從以往韻文基礎上頭,發展格式嚴謹的近體詩。

格式:五言或七言,四句稱為絕句,八句稱為律詩。另有字數、篇幅或長或短的古詩。

影響:至今唐詩仍為華語文學代表,甚至列入日本韓國教材。

作家:李白、杜甫、白居易
作品:將進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長恨歌

宋詞

伴隨唐代胡樂傳入,樂壇百花盛放,歌詞結構打破原先工整的唐詩,逐漸成為文人之間唱和的媒介。

格式:依不同曲調而有不同句數、字數,因而又稱長短句。依規模大小分為小令(58字以下)、中調(59字至90字)和長調(91字以上)。

影響:原先婉約為主的詞,進入元代以後,風格漸朝通俗文學靠攏,轉化為曲。

作家:蘇軾、辛棄疾、李清照
作品:江城子、青玉案、聲聲慢

元曲

婉約為正格的宋詞,題材多半死守閨閣、樓臺、朝廷官衙,進入元代,一旦漢人失去政治舞臺,流入田園、劇場、世俗日常,則開始對於發展僵固的宋詞反撲,無論格式或內容都一再擴大,揮灑自如。

格式:清唱者稱為散曲(有小令、帶過曲與套數之分),搬演者稱為雜劇(透過唱念作打呈現一段故事)。前者與宋詞略同,後者與諸宮調略同。與諸宮調不同在於,改敘事體為代言體,除了對白以外,還有唱詞與舞臺指示。

影響:大體而言,狹義雜劇指的是北曲。明代以後,演唱南曲者逐漸發展出不限於四折的戲曲,有的甚至長達百齣,稱為傳奇(如琵琶記,牡丹亭)。此明傳奇不同於唐傳奇,後者是短篇文言小說,前者是長篇戲曲劇本。

作家: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
作品:竇娥冤、漢宮秋、西廂記

明清小說

班固所謂九流十家,不入流者惟小說家矣已。歷經話本的敘事體、雜劇的代言體,文人對於小說偏見逐漸消除。兼之明清都市經濟興盛,亟需大量市井娛樂,章回小說應運而生。

格式:或分章或分回,有文言有白話,類似今日連載小說。每章每回以一對句概括內容。不時加入詩詞韻語,敘述者也常跳出局外現身說法,出現「話說」、「看官」等字眼,可見其未脫話本影響。

影響:胡適提倡白話運動以後,一九一八年魯迅發表〈狂人日記〉,成為現代白話小說開山之作。

作家:施耐庵、蘭陵笑笑生、曹雪芹
作品:水滸傳、金瓶梅、紅樓夢

Loading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