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_謝金魚 圖_視覺中國、麥翔雲/旅讀、CTPphoto
2021年4月號 第110期
2021-04-23
若把章回艷情小說《肉蒲團》與被林語堂評為「中國人生活藝術的指南」的《閒情偶寄》放在一起,誰能想到作者其實是同一人?更令人難以想像的是:慣寫活色生香場面的李漁,卻是位崇尚自然原味的美食家呢。
說到明清時代的艷情小說,《金瓶梅》的名聲之大,幾乎無人不曉,也因為名列四大名著之一,人們也比較能正常地看待它,但其他的艷情小說卻常被污名化,而忽略了它們其實反映著時人的價值觀、幻想與慾望,其中,由李漁所寫的《肉蒲團》更因為書名而常被斥為淫書,連帶著,也覺得李漁這個作者有點糟糕的,一想到他,總感覺是個猥瑣、色迷迷的老頭。
實際上的李漁並非如此,《肉蒲團》雖然情色指數爆表,但結構完整,在人物的心境、情慾場面渲染上也都有可觀之處,他的短篇小說集《十二樓》也是精巧詼諧,戲曲成就更是非凡,除了品評之外,他自己寫的十齣戲,也頗受好評,其中的《憐香伴》將兩個才女的女性情誼刻劃入微,可說是相當前衛的作品,演出後更是轟動,當時曾有一說:「今天下婦人孺子,無不知有湖上笠翁(李漁的號)」,可見他在創作上的才華。
這樣一位才子從何處而來?李漁生於明末的江南書香世家,家裡除了讀書之外,也做醫藥生意,雖是儒生也要行商,使得他比起一般的讀書人多了幾分商業頭腦,也因此有人認為他的文章雖好,卻難免有譁眾取寵之嫌。李漁本就對考取功名不甚熱中,明亡之後更是決意於仕途,如同當時許多的明末遺老一般,醉心於自己的一方天地之中,即便毀譽參半,李漁的能耐可不小,他還能設計園林、鑑賞古董書畫、園藝乃至於出版,都有不錯的成就,對於生活美學也有獨到的見解,而這些都紀錄在他的《閒情偶寄》一書中。
膾不如肉,肉不如蔬
李漁身為生活美學家,對於飲食自是講究,說到美食,我們總容易聯想到大魚大肉、蔘鮑肚翅,但李漁卻說:「吾謂飲食之道,膾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漸近自然也。」簡單說,他認為蔬菜的滋味最接近自然,肉食與精製過的再製食品反不如蔬菜了,因此,他在《閒情偶寄》的〈飲饌〉卷中的順序,也將蔬菜排在前面,顯見他對蔬食的評價了。
李漁第一個要談的食材就是竹筍,他說:「此蔬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他認為竹筍重在鮮味,烹調上自然應該以呈現鮮味為主,最適宜的方式莫過於水煮,而且「素宜白水,葷用肥豬。」清水煮過的竹筍不可加入過多的香油,以免油味奪去了筍鮮,用一點點醬油調味即可,如果是葷食,李漁認為只適合以肥豬肉烹煮,煮過之後,肥肉就不吃了,肉湯也不要留下太多,因為肥肉的油脂吸收進筍子裡後,剩下的都是多餘,調味則以少許醋跟酒就好,越是樸素、越能顯現食物的滋味。
除了筍子之外,李漁對蕈菇也是情有獨鍾,他認為菇類是山川精氣的形體,吃蕈菇就像吸入山川之氣一樣,怎麼可能有害呢?他就曾經發明過一道「四美羹」,將山中的蕈菇、水邊的蓴菜做成羹湯,加入河海中的蟹黃與魚肋(猜測是魚肚肉)混合後,清雅鮮香,使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