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_ 吳駿聲/ 旅讀中國、旅讀編輯部 圖_視覺中國
2020年11月號 第105期
2020-11-06
24位帝王住處
紫禁城作為明清兩代政治中心,先後共有廿四位帝王在此君臨天下,其中明代十四位,清代則有十位。眾多帝王當中,使用紫禁城時間最長的是在位一甲子的清高宗乾隆,即使退位太上皇後依然居住在養心殿,前後歷時六十四年;入住時間最短的則是明代第十四帝光宗,在位僅卅九日。
歷時15年建造
紫禁城肇建於明永樂四年、完工於永樂十八年(西元一四二〇年),耗時十五年,完工距今正好六百年整。為實現南都北遷的巨大工程,前後動用工匠廿三萬、民工士兵上百萬,期間北京城內外遍地皆是建築材料加工處所, 俗稱北京五大廠:即崇文門外的神木廠、朝陽門外的大木廠、順治門外的琉璃廠與黑窯廠,以及內城的臺基廠,其中許多都留存在北京地名當中。
連續使用504年
在世界現存皇宮建築史上,連續使用五百年幾乎不間斷地,僅有北京故宮一處。北京故宮於永樂十九年(西元一四二一年)正月初一「永樂遷都」後,到民國十三年(宣統十六年、西元一九二四年)西曆十一月末,代皇帝溥儀被逐出紫禁城,一共歷經明清兩代,總計五百零四年的帝家用途,直到一九二五年十月十日,才首度以「故宮博物院」的名稱對一般百姓開放。
白金漢宮6倍大
北京故宮佔地面積達七十二萬平方公尺, 建築面積達十五萬平方公尺,其建築面積相當於法國羅浮宮的四倍、英國白金漢宮的六倍、日本京都御所的六倍,更是號稱歐洲最大皇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的兩倍以上,由此不難想見紫禁城之恢弘壯闊。今日遊人入宮時,可以從寬達五十二公尺的護城河,高達十公尺的高聳宮牆,感受這座古代宮殿建築的驚人氣勢!
100餘次火劫
整個故宮大部分是由木製結構所組成,因此容易遭逢火災。自紫禁城建成的第二年開始,或由雷火或是人為,故宮總共發生百餘次火災(一說八十多次),其中損失最慘烈的,要數民國十二年間燒毀房屋三四百間的「建福宮大火」,這場太監偷盜寶物後放火滅跡導致的慘劇,不只使得數千件文物珍寶和文獻圖書毀於一旦,也使得溥儀親手終結了太監制度。
建物8704間
俗語說故宮宮殿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實際上真有那麼多嗎?上世紀七〇年代,故宮博物院曾經安排專家做過一次細緻的量測,統計出來故宮院落九十餘座、其中包括房屋九百八十座。若以古代建築單位「間」來計算(四根柱子形成的空間單位),最終計算出建物總數八千七百零四間。
每年1900萬人次
一九一五年國慶,紫禁城改名「故宮博物院」開放一般民眾入內參觀,當時票價僅為一角,而今一百餘年後,故宮門票己隨通貨膨脹增加為每位人民幣六十元(相當於新臺幣兩百五十元),依然擋不住眾人想一探故宮奧秘的欲望。二〇一一年,北京故宮博物院參觀人次破千萬,成為當時世界唯一一間年入場人次破千萬的博物館。去年,北京故宮年客流量突破一千九百萬,至今依然是世界紀錄保持者。
開放面積85%
北京故宮博物院,當年開放之初,受到種種的條件限制,以及各個單位的入駐,使得參觀面積僅占故宮的三成。隨著時代的進步,故宮開放的開放面積也逐步擴大。二〇一四年,開放面積達五成,四年後「南大庫」地區的開放,使得故宮八成以上面積可在世人面前展現。今年適逢故宮建成六百週年,隨著乾隆花園等地迎客,預估開放面積將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典藏文物180萬件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文物一百八十餘萬件(套),其中九成三屬於中國國家一級文物,八成左右為清宮舊藏。此前,北京故宮博物院曾擁有文物總數九百六十萬件,隨後將大多數檔案移交給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古籍移交給中國國家圖書館後,現藏品主要以器物書畫為主。相較於英國大英博物館文物八百萬件;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文物兩百萬件,現藏品項總量雖遜於兩者,但依然在世界上名列前茅。
23萬件文物遷臺
故宮文物南遷歷時十餘年,期間輾轉上萬公里、途經十數省,動用軍政學界人員不知凡幾,堪稱地表最大規模的文物押運行動。整個行動始於西元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件後日本侵佔東北,當局便開始將精品文物裝箱並規劃南遷路線,隨戰事全面爆發,輾轉停駐上海法租界、南京故宮分院乃至四川巴縣、峨嵋、樂山等地。最終,這批總數達一萬三千箱的文物,在一九四九年後,有兩千餘箱(文物廿三萬件)安全抵臺,剩餘一萬箱運返北京、兩千箱留在南京庫房,劃歸南京博物院所有。
✦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11 月【穿梭故宮六百年】
✦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