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報導_字之源‧墨之美】在文字風雅之中穿行:蘭亭書夢

【作者】 文_王遠昌、王敏 圖_王遠昌(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

2020-01-28

 

走進紹興,便感到這座江南古城在粉牆黛瓦中顯現著些許別致。西元三五三年,書聖王羲之在紹興蘭亭揮毫寫下千古絕美的佳作《蘭亭集序》,使得蘭亭成為中國書法的一方聖地。如果想浸染一番儒雅的墨香,吟誦幾首由衷的詩篇,就懷著詩情畫意,走進蘭亭的竹林,駐足在曲水流觴的溪畔,趕赴一場文字盛宴。

 

曲水仍流觴

出紹興市區向西南行駛約十餘公里,風光秀麗,林深草茂,鳥語花香,湖、河、溪、古亭閣相間的蘭亭近在眼前。因春秋時越王勾踐曾在此植蘭,漢時設驛亭,故得名蘭亭。

車子離蘭亭還有一段距離就停下了,司機 解釋「這裡是文人墨客吟詩弄墨的情景之地,汽車不可駛近,以免打破這分寧靜。」從一扇僅能容下兩人並行的大門進入,豁然開朗,仿佛進入桃花源中,兩側長滿細竹,蘭花散落其間。隨處可見各種富有靈魂、文采飛揚的詩句和風格各異的字體。歷經劫難現保留下來的「蘭亭碑」、「御碑亭」滄桑猶存;鵝池、曲水流觴等一一在目。

書聖羲之故事多

走出茂林修竹,映入眼中一池光亮即是鵝池,自古至今池內鵝隻成群,悠游自在。相傳王羲之特別喜歡鵝,養鵝、書鵝、寫鵝都屬他的樂趣。蘭亭唯一三角形碑亭內,「鵝池」二字為王羲之父子合璧,其「鵝」字為王羲之一筆而就,「池」字由王獻之從容續成。

當時王羲之常常在池旁揮毫,在池中醮筆而染,蘭亭內墨池的名字由此而來。一日王獻之學父臨池習書,一個「大」字就用盡了三缸水,感覺已學成了,拿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後沒說話,只是隨手點了一點,變成了「太」字,並讓其拿給母親看。母親看後說「吾兒練了三缸水,唯有一點像羲之。」聽後王獻之欽佩父親功底和母親的眼力,繼續學書,一個「大」字最後用掉了十八缸水。「臨池十八缸」由此得名。

滿城都有好看的字

其實,紹興城裡古今書法人才輩出,難有其右。早在越王勾踐時期便使用的「鳥蟲書」是古越書法最早的實物,也是越中書法的起源。古有王羲之、徐謂、趙之謙等,今有沈定庵、朱關田等書法大家,難以一一列舉。

在紹興的街巷裡,隨處可見書寫漂亮的文字,堪稱海內外獨有的一道風景,更是紹興最光彩的一面。在城內隨意查看會發覺,貼在各個臺門的福字和對聯,大多由家人書寫而非購買印刷品張貼,優美而各具風格;街道兩旁商鋪門前,都是毛筆或粉筆書寫的告示和商品資訊,工整漂亮。路過一家文教鋪,閑下來在門前桌上習字的男老闆,臉上不知什麼時候粘上了墨汁──如此景象,在大陸很多城市已經不見了。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1 月 【走探抖音網紅:文藝成都、火爆重慶 雙城記事】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Loading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