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_Avy/ 旅讀中國 圖_Avy/ 旅讀中國、CTPphoto
2019-09-09
走過許多南方的水鄉小鎮,有著濃厚文化底蘊的古越紹興,在一群有志之士的先見之明與頑固堅持下,盡可能地保留完整的文化內核,內外兼修地重塑古城輝煌,續千年之文脈,讓現代人也能在流水裡品味風骨歷史、石板中發掘人文故事。
「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蘋洲煙雨」,南宋詞人陸遊筆下的紹興,古稱越州,曾是古代越國的主要領土,也是培育出書法家王羲之、藝術家徐渭、文學家魯迅、教育家蔡元培等名家的搖籃地。流淌在兩千五百多年歷史長河中的紹興,可說是一座「沒有圍牆的博物館」,小橋流水、粉牆黛瓦、烏蓬船穿梭其中,一派典型的江南煙雨風情。
漫步:倉橋直街,原汁原味市井氣
倉橋直街的歷史可追溯到宋代,倉橋之名,緣於早先位於紹興府府志旁,為倉庫和驛站的所在地。位於越王城歷史街區內,環山河貫穿其中,造就倉橋直街「河道多、橋多、臺門多」的三多景象。民居多為清末民初之建築,黑漆大門、青石板街與防火馬頭牆,加上每家後院都有的小河埠,為紹興城典型的「一河五街」格局。二〇〇三年得到「聯合國文教科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優秀獎」,讓此老街有了「中國遺產活生生展示地」之稱,而紹興特有的臺門建築,也在此保存最多。
所謂臺門,是指平面規整,縱向展開的院落式獨立宅院,大致由天井、堂屋、側廂、座樓、團地等組成。倉橋直街保留了各式臺門達四十三個,紹興市文保單位對重點臺門進行修復,以再現歷史古蘊。這些臺門的修葺思路,類似歐洲文化遺跡的方式,以保護性修繕為主,尊重原真性,而不像大陸其他老街所採取的推翻重建。嚴格遵循文物維修「修舊如舊」之原則,力求完整還原舊時風貌。像是以往居民擅自改造的水泥門窗,整修後都換回傳統的紹興木格子窗,沿河的陽臺則恢復成披簷,展現原有建築的真實性。
此外,在修繕工程進行期間,紹興市政府也不主張將街區居民遷移走,而選擇延續生活氣息,因為不論何種文化都離不開人,人住在那裡,地方特有的民俗文化才得以活化延展,不然只會淪落為另一人造景點,背離了保護的初衷。也在此堅持下,修繕工程完成後,倉橋直街的居民對整改的滿意度高達八成,原有居民中也有七成繼續住了下來。即使在假日的午後漫步於老街巷內,也會發現街道寧靜地令人詫異,沒有太多商業氣息的介入。
說著紹興話的老人坐在斑駁的老牆和臺門前乘涼,河裡不時有烏篷船劃過水波,門前飄著杏黃色酒旗的飯館,旁邊倚著一份五元的臭豆腐小攤。天氣悶熱,我順手點了支黃酒冰棒,帶有濃郁的黃酒味與些許糯米,有點像在吃酒釀。走過傳統的古老石板橋,望著烏篷船碼頭對岸的戲臺,在這裡可以感受老城本來的樣子,原始的樸素,蕩漾著從容與閒適。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9 年 9 月 【異界之旅:朝鮮.遼寧.吉林】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