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_Doris/旅讀中國 圖_陳育陞/旅讀中國
2019-08-02
川菜目前是中國大陸民間最大的菜系,也是最受歡迎的外出就餐選擇,以其麻辣的標誌口味走向世界,幾乎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川菜館,然而這看似繁華的表象,是否亦非川菜之福?
二〇一六年,《紐約時報》中文網的一篇報導,內容採訪了成都老川菜廚師和評論家,指出川菜面臨的危機,因標榜麻辣口味的經營模式太受歡迎,使得原本「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正宗川菜口味愈趨單一,菜單上往往只剩辣得嚇人的菜,消弭了川菜的多樣性,許多傳統的滋味也逐漸消失,川菜被受訪的四川美食作家石光華稱「沒了底蘊,很單調」,食客的「味蕾也已經被傷得退化了」。
文章一出,即將川菜傳承推向輿論的風尖浪口,掀起川菜從業人士與社會各界的警醒,一時議論紛紛,幾乎炸開了鍋,到底川菜發展至今的危機有哪些呢?
危機1 口味扁平化,百菜淪一味
知名的美食作家莊祖宜,於二〇一七年時隨外交官夫婿移居成都,實地吃喝考察半年後,她指出川菜的危機之一在於火鍋太受歡迎,目前成都最熱門的餐飲業種,不是火鍋就是串串,幾乎佔領大半街頭,兩者都是成本和技術門檻相對較低的業種,利於快速複製連鎖,口感鮮明刺激,容易征服食客味覺,因而排擠到傳統以熱炒、小吃為主的店家,讓川菜原先自豪的「百菜百味」逐漸陷入為「百菜一味」,只剩「麻辣」的扁平印象。
危機2 重油重味,被貼上不健康標籤
根據莊祖宜文章,川味鍋底的辣油之於高湯比例,已從過去大約三比七演變為今日的七比三,甚至全是油了,光想像就十分嚇人!另一方面,川菜中重麻辣的江湖菜流行,比如「油多、麻多、辣椒多,味精鹽巴起坨坨」的毛血旺、水煮牛肉,或是爆紅的單品如烤魚、小龍蝦……都是紅紅火火,重油重香、口味火爆的一鍋,看似噴香誘人,長期下來也使川菜被貼上不健康的標籤。
危機3 為追求利潤,繁瑣厚工的大菜逐漸消失
川菜在追求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在商家求速求利,或是廚師手藝未到,一些傳統清鮮的川式大菜,如傳統壇子肉、家常燒牛頭方、芙蓉鴉片、肝膏腸、樟茶鴨等,因其烹調難度高、成本高、效率低等原因,已逐漸淡出市場,面臨失傳的危機,更是造成川菜只有麻與辣的觀感。
一探臭甜辛的川菜簡史
想了解川菜的樣貌,就必須先談談川菜的歷史發展與地理淵源。
川菜是存在千年已久的菜系,若以地域區分,可分為以成都官府菜為代表的「上河幫」;以自貢鹽幫菜為支柱的「小河幫」,以及重慶江湖菜為典範的「下河幫」。而縱觀其歷史,則可由郫縣豆瓣的出現為分水嶺:之前為古典川菜,之後為近現代川菜。
古典川菜的滋味,按文獻的記載,也許可以「臭甜辛」三字概括:
「臭」,先秦時期《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川地「臭惡猶美」,當時人喜歡把食物放到發酵,臭了再吃。
「甜」,秦漢時期,曹丕在《與朝臣詔》中說「蜀人作食,喜著飴蜜」,愛往菜裡加蜂蜜。
「辛」,魏晉時期,東晉《華陽國志‧蜀志》記載巴蜀人「好辛香,尚滋味」,喜歡薑、茱萸、花椒等調味料,現代川菜由此承襲而來。
因四川地處封閉盆地導致空氣相對潮溼,故養成當地人以花椒驅溼的食補習慣,其中花椒原產地即在中國,川人拿來做菜淵源已久,但辣椒卻是明末才傳入的產物。
近年業界開始出現復興川菜的聲量與行動,不少傳統川菜館推出古法復刻傳統大菜,試圖挽回川菜匠人心目中「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榮光。
其實不管是火鍋、還是江湖菜,都僅是川菜的一個分支,而麻與辣的口味,也僅是眾多口味的一環,並非川菜的全貌。關於川菜的風貌,就如同川劇的變臉,張揚的麻辣與鮮紅,只是引人注目的第一張臉譜,背後還有更多的樣貌等著一一揭曉。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9 年 8 月 【成都美食必修課】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