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精彩封面】兩江一湖:乘高鐵徜徉山水之間

【作者】 文_何沐恬/旅讀中國 圖_CTPphoto、視覺中國、王建彔
2019-04-16

浙江省境內「新安江─千島湖─富春江」沿線範圍,天氣晴朗時風煙俱淨、天山共色,起霧時就成了一幅煙波浩淼的全景水墨。原來,詩詞與畫中描繪的世界,並不遙遠……

富陽站

六百七十年前,黃公望以《富春山居圖》訴盡幾代文人歸隱田園的美好寄託。事實上,富春江的文人足跡早在距今千餘年前即已開始。南朝吳均〈與宋元思書〉曾讚揚「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凝望清澈的江水與兩岸的高山,耳邊聽得蟬鳴不斷、鳥鳴啁啾,使追求飛黃騰達的人、忙於處理政務俗事者,都停止了追求而流連忘返──「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

龍門山下,孫權後代的隱居所

富陽位於浙江杭州西南,如墨色般詩意的富春江橫貫全境。東漢時,隱士嚴子陵暢遊江畔龍門山,讚道:「此地山清水秀,勝似呂梁龍門。」此山可說是富陽群山之冠,海拔一千多公尺,峰巒重疊,氣象萬千。這裡的景色,可不只古代人喜愛,近代文學家郁達夫在〈龍門山題壁〉詩中也如此讚美:「天外銀河一道斜,四山飛瀑盡鳴蛙。明朝我欲扶桑去,可許硯邊泛釣搓。」喜歡徒步健行的遊人,可挑戰登頂,全程大概費時四至五小時,臺階較陡,建議自備飲水乾糧,以補充體力。

山腳下的龍門古鎮,至今已存在超越千年。鎮上九成居民都姓孫,原來此地是三國時期吳國霸主──孫權的故里,其後代子孫多定居於此。如今,古鎮仍保持明清時期的建築風格,充滿歷史與歲月的痕跡。

走進古鎮,沿著鵝卵石鋪就的老街前行,兩旁古舍相連,廳堂錯落有致,巷弄千迴百轉。古鎮以兩座孫氏宗祠為中心,另外保留了孫氏廳堂四十多座、牌樓三座,以及古寺與古塔。漫步龍門溪邊,看當地婦女浣衣,充滿了樸實的生活感。古建築精華則在硯池附近,只見一圈守護古鎮居民百年的明清古樓,靜靜地倒映在幽幽池水上。

穿梭於宛如迷宮的小弄中許久,終於轉進寬三公尺多的老街,不禁油然而生「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感。老街的店鋪大多為前店後坊,仍保留著明清街市的獨特韻味。來到這裡,別忘了嘗一嘗著名的「孫權麵筋」──將鮮肉、筍乾、韭菜、胡蘿蔔切成細粒,調味並攪拌均勻做餡,包進麵筋做成乒乓球大小的團子,然後以沸油炸成金黃色,口感外脆內嫩,十分爽口。這是龍門祭祖的上等供品、招待來訪客人的必備菜餚。

富春江畔,打造建築版富春山居圖

二〇一一年,《富春山居圖》在臺北的故宮合璧展出,富陽區受此事啟發,決定打造一個可供大型藝術展覽的場館,期待有一天「無用師卷」也能回到富春江來展出。這樣的決心打動了建築普立茲克獎獲獎者王澍,他費時五、六年為富陽區精心打造出一座「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建築版《富春山居圖》──「富春山館」。

當年為富春山館選址時,便特意落腳在江畔,與富春山水遙相呼應。在此可遠眺富春江緩緩東去,一如千百年來詩人與畫家所見的景緻。

山坡形的屋頂、小橋狀的走廊和後方綿延的青山融為一體,建築群似乎成了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的局部。穿過以毛竹打造的長廊之後,主基調為青、灰、白色的牆面映入眼簾。立面的石塊,全部是由富陽當地工人手工打鑿而成,因而呈現有機的形狀,帶有一點質樸感。從當地老屋上拆下的紅色老瓦,拼成雲朵圖案嵌進牆面,有如天邊雲彩。富春山館的建築材料大量運用了浙派民居常見的黃瓦、青石、鵝鑾石,而建築體的山形意象無處不在。當遊人一層層往上,最後走出屋頂、回望富春江,就能感受到爬上山頭、登高望遠的震撼。

富春山館集「公望美術館」、「富陽博物館」和「富陽城建檔案館」於一體。進入博物館主廳,有精緻的動態圖展示富陽區人文歷史,此外並設置了5D電影展示富春江美景,雖然只有十分鐘,但座椅會搖動,模擬船隻行走江面的動態感,還會灑下細小的水滴,如臨其境。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9 年 4 月【杭黃高鐵靜心之旅】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Loading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