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_鍾婉華/旅讀中國 圖_遠足文化、心靈工坊、麥浩斯、遠流出版
2019-04-10
文化的發展立基於前人的累積,然而能將借來的風俗化為己有又堅守承襲的,莫過於日本。
當全世界穿上西服以示文明,去年獲頒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的本庶佑教授,在眾多西裝和袒胸禮服之間,身穿帶有家徽的羽織和服、偕著白底金花和服的夫人出席典禮。如此不畏麻煩、不介意在國際間獨樹一幟也要保留傳統,在日曆一事亦可見一斑:許多國家使用基督教紀元的同時,日本星期仍沿用中國的七曜而非依禮拜計日,公文、合同及許多文件皆採天皇年號而不是耶穌誕生紀年。而沾沾自喜於「日本傳統是從中國借入」的華夏文化圈,經胡化西化,許多傳統或禮儀反存於日本──孔子膾不厭細的生肉、仍視其為禮儀的正坐,而中文讀物漸改為蟹行,日本則力爭在國際電子書規範標準中加入直排格式;當本地官員頻頻以國際化為由,倡議棄用民國紀年改採西元之際,日本卻在今年五月新天皇登基,迎來新的年號。文化能夠延續,須由社會齊力將某些特定行為化作日常,久而久之成為慣例傳統,就像年號更換牽一髮動全局,外人看來異常麻煩,然而只要經整個社會同步更動,便會成為文化。
除了日曆之外,從民間使用的器具也能理解日本的文化。器具是人類為了生活所需而共同創造的,其使用模式會成為族群共同的生活日常,藉著製造和使用兩方磨合,傳統隨之得以延續。曾任日本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榮譽教授的岩井宏實,由此意識到器具承載了無數傳統生活文化與人類智慧,因而主導監修《圖解日本民具事典:近1500張插圖描繪日本庶民生活原型》,並與多年來維護管理近十萬件武藏野美術大學資料圖書館民俗資料室收藏的千葉縣柏市文化財產保護委員工藤員功共同編撰,希望能藉此串聯起古今的庶民生活面貌。
本書呈現的雖是日本民具,卻可從中見到華夏文化圈的傳統生活縮影,如〈飲食〉中的甑,可溯至中原地區的新石器時代,至今西安和關中仍可見街上賣「甑糕」。而臺灣曾受日本統治,許多器具更是長輩早期使用過的回憶,亦讓人倍感熟悉。
同時異於過去以文字為主的民具事典,書中內容以善於繪製民具的中林啟治的圖繪為主,搭配簡扼的文字,並「以圖索驥」,由山本熏編輯千餘幅圖繪作為索引,共收錄千餘種民具,囊括食衣住行祈願娛樂交際等,盡力還原實物樣貌,所選物件數量龐多而精確度齊備,可說是日本屈指可數的民具寶典,亦是從小物中理解日本的簡易法門,在認識新年號之際,就先從日常器物來認識日本的另一面吧。
【書名】《圖解日本民具事典》
【資訊】作者_岩井宏實、工藤員功
繪者_中林啟治
譯者_連雪雅
出版_遠足文化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19 年 4 月【杭黃高鐵靜心之旅】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