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甘炤文(Tiger) 吳歆宜 文_余晴峰、柯炳鐘/香港中國旅遊;甘炤文、吳歆宜/旅讀中國 圖_CTPphoto 、視覺中國、中新社
2020-03-16
「金庸小說之所以能夠被全球華人所喜愛,最大原因是華人讀者能夠在金庸小說中獲得鄉愁的慰藉。」中國武俠文學學會副會長陳墨如是說。金大俠所以能夠觸動一眾遊子的心靈,前提自然是他本人也有一顆思鄉的心。不妨一同追尋金庸故里,探討武俠大師對家鄉的情懷如何影響他的創作。
金庸是浙江海寧人,提到海寧,最有名莫過於陰曆八月十八的觀潮風俗,其時鹽官觀潮景區熙熙攘攘,人潮比錢江潮來得還要洶湧。但除了觀潮季節外,鹽官古城平日人潮較少,跟性質近似的麗江古城或大理古城完全不在同一級。細雨飄下,柳樹輕搖,十足十的江南風情。
乾隆四訪海寧
海寧是個有底蘊的地方,除了金庸,還出過顧況、王國維、蔣百里、徐志摩等名人。其中清代的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陳世倌,更因乾隆六次南巡,四次到海寧陳家,因而傳為「乾隆親爹」,繼而衍生不少引人入勝的民間傳說。
金庸首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便是依據這些傳說發展出來,武俠小說大師自言:「我是浙江海寧人,乾隆皇帝的傳說,從小就在故鄉聽到……因此第一部小說寫了我印象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陳世倌老宅現在仍存於古城之中。《書劍恩仇錄》曾經描述:乾隆為陳宅「愛日堂」提筆,「愛日」者,來自《法言》的「不可得而久者,事親之謂也。孝子愛日。」包含兒子感謝親恩之意,也暗喻乾隆恍如為陳家血脈。
思憶如錢塘潮水
遠在金庸還是孩童時,稚嫩的小手每年都拖着媽媽的手臂到江邊看潮。長流不息的江水,盛載滿滿的童年回憶及對母親的思念。提到金庸筆下的錢塘潮,一般人喜歡引《書劍恩仇錄》那句「(陳家洛)只見遠處一條白線,在月光下緩緩移來。驀然間寒意迫人,白線愈移愈近,聲若雷震,大潮有如玉城雪嶺,天際而來,聲勢雄偉已極。」不過個人印象最深刻的卻是「(陳家洛)回憶兒時母親多次攜了他的手在此觀潮,眼眶又不禁濕潤起來。
在回疆十年,每日所見盡是無垠黃沙,此刻重見海波,心胸爽朗,披襟當風,望着大海。兒時舊事,一一湧上心來。」完完全全是金老的夫子自道,他把離家後的悔恨與追憶,都寄予在潮水之中,離鄉別井的人看到此句,感觸定必非常深。
金庸故居乏人問
金庸回憶自己小時候住的地方時說:「我家的祖居是座大宅院,共有五進。第一進叫『澹遠堂』,匾額係當年康熙皇帝為我祖上御題。」今天這座名為「赫山房」的屋子遠沒有他講的氣派。建築經日軍及文革摧殘,大俠小時用過的書桌及筆硯等物亦被全數燒毀,「澹遠堂」的匾額當然也不例外,現在掛的只是仿製品。比較有看頭還是金庸出生的小房,想到武俠小說宗師就是在這裡開始自己的人生,不是有種神聖的感覺嗎?
大俠回鄉卻捨兒鄉
因為政治問題與自己出生的地方分隔,又因分隔而對神州大地加倍思念,金庸面對的這個處境,世界各地很多華人也在面對。大俠借寫中國山河抒發鄉愁,他們則看大俠的作品思憶舊地,這是金庸對於遊子異常重要的原因。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3月 【滄海一聲笑:跟著金庸闖江湖】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