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封面故事】觀山番仔樓:閩商奮鬥史

【作者】 文_林宜慧/旅讀中國、旅讀編輯部 圖_陳育陞/旅讀中國

2020-04-20

 

城區的金魚巷適合漫步,拐進小弄,經常會有柳暗花明又一「厝」的驚喜。在蜿蜒深處,有座閩式古厝更是獨樹一格,從門楣、門檻、柱礎、屋樑,到廳上的神明供桌,無不配上繁複小巧的雕飾,即使年歲已高,也藏不住昔日的精緻光芒。這座二落大厝,庭院並不特別寬闊,但灑掃潔淨,隱身在小巷弄裡的富貴人家,有幾分大隱於市的氛圍。探究起這座古厝的故事,就不得不提到眉山鄉觀山村的番仔樓。這兩座建築的創建者,都是印尼華僑暨慈善家 ──李功藏。

 

山谷梯田 處處豪樓

南安市眉山鄉觀山村,舊稱為「山腰」。山腰是一座群山環抱的小村,據說村裡僑商比例有八成五,早期從南洋寄信回來,信封上只要寫「中國山腰」便能寄達。揭開這山腰的神秘面紗,這裡從前即是個豪墅聚落,村裡中西洋樓比比皆是,錯落在山谷梯田,有新有舊,非比尋常,印證了當地人口中「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的名聲。

華僑養子 衣錦還鄉

李功藏的父親名李廷芬,為印尼僑商,因緣際會在山腰收了養子李功藏,隨後帶他到印尼經商。李氏父子經營五金生意,在雅加達創建「德和」商號,有一百多家商店,功成名就之後,返鄉為同族子孫安身建厝。

在印尼經商時期,李功藏娶了一印尼妻子,建番仔樓一方面為順應印尼妻子的習慣,二方面是風水考量。山腰的最上方是原本的祖厝,為李廷芬所建,李功藏返鄉後,在下方新修建了敬老房、以及給兄弟住的下新厝。考慮到山的切線走向,又在最下方的坡腳,蓋了這座四方大厝,在風水上輔助上方的家族厝群。

上等材料 百年不敗

建造觀山番仔樓,共花費十年時間、十萬兩白銀。材料與工法,皆採當時最上等之品。石料來自豐州石礱、木料來自安溪湖頭、地板紅磚來自香港、鐵料來自印尼⋯⋯不論材料大小,皆為人力搬運上山。據說地基用的大石塊,要廿四人共同搬運,從山下走到山腰,路途十餘里,花花費足足兩日時間。

精湛的建造技藝,體現在番仔樓的各個角落。例如石牆表面細膩,每一寸都仔細打磨過,沒有一絲接縫;走廊的石板,拼接密合,至今不漏;用石灰、糯米、紅糖混製而成的「水泥」,至今只有一些小裂縫;窗戶的裝設,用硫磺、白灰混製而成的粘合劑加固,至今也沒有變形。

如此精美的樓房,也如同景勝別墅一樣,迫於時局動亂,多年未能竣工。儘管李功藏本人連同八兒兩女避居廈門等地,但在其身後,遺書中還特地囑咐大院的歸屬「一存山腰樓一座,按我以上洋樓大廈,係我紫亭公艱難締造,凡我子孫今有同享權利,共同保存,不得轉賣外環之人。」可見此樓在他心中獨特的地位。如今桑海滄田,曾經叱吒風雲的華商早已煙消雲散,只餘下山腰這棟美麗的紅磚樓,續寫李家後人故事。

 

✦更多內容請見《旅讀中國》2020 年 4月 【海上之城-泉州】
✦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熱賣中,或線上火速訂購

Loading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