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皮說史】養兒防老?長壽養生靠自己!

【作者】 文_皮國立 圖_圖蟲創意、CTPphoto

2021年2月號 第108期
2021-02-26

 

你一定想不到快兩百五十年前,即有一位老人家提出「老人家養生要靠自己而不是靠兒孫」的觀念!這位奇特的老人還傳授了哪些長壽保身的要素呢?快讓皮國立老師帶你來看看。

 

孝順不硬要,安靜很美好

古代中醫與文人已有重視老人健康的相關文字書寫,但是總不成體系,原因是之一是古代的老人並不算多,就清代的統計來看,在沒有戰爭、飢荒的影響下,扣除早夭的嬰幼兒,平均的壽命大約是六十二歲左右,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口更只占總人口比例的2%左右,人構結構不能算「太老」,未造成嚴重的社會問題。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歷史中探求蛛絲馬跡,汲取古人智慧。中國第一本老人養生專著,乃由北宋時陳直所撰寫的《奉親養老書》(一0八五年)。今天要和大家介紹的,則是古代老人養生學的集大成著作,乃由清代曹庭棟(一七00至一七八五年)在七十五歲時所撰寫的《老老恆言》,該書共引用書籍遍及經史子集三百零七種,故有其可觀之處。曹氏最終活到八十六歲,應可視為一位長壽老人。該書出版於一七七三年(乾隆三十八年),乃用一位老人的觀點,娓娓道出日常生活中老人需要注意的事項。

曹庭棟是清乾隆年間的舉人,但生性恬淡,曾被舉官而堅辭不就,於經史、詩文、詞章、考據等學問皆有所鑽研。他的家境優渥,所以於生計方面可說不虞匱乏,故能潛心學問。日常生活就是寫作、彈琴、畫蘭竹、寫書法,生活相當愜意,這已經點出了一個重要的養生重點,亦即人生要能恬淡自適,做自己喜歡的事(當然前提是生活無虞才行)。

他認為,老人家的日常休閒就是要做些「和情志、養心神」的事情,對身體健康非常有幫助。曹氏不是一位中醫,他在《老老恆言》中的觀點其實是種生活經驗的匯集與感言,而且多以居家生活為主,可見老年人多是以「居家」型態生活,以照顧自己的生活起居為重點。全書沒有「人子」的視角,其實反映的是老年人不要奢望靠子女幫忙,養生要靠自己,自己要去追求健康,故書內不特別強調「孝道」。

少食多動腦,別擁抱煩惱

在飲食方面呢?古人常說吃飯皇帝大、藥補不如食補,可見食養、食療在日常養生中的重要性。首先,老人的早餐不宜過於豐富,最好是早上能喝熱粥一碗,「能推陳致新,生津快胃」。吃完後,如日晴無風,可以就南邊的窗前,背向日光而坐。《列子》所謂:「負日之暄」,讓脊樑晒得有微暖,能使遍體和暢,對老人之氣血有所助益。

平常飲食切忌油膩、還有「瓜果生冷諸物」更應減少食用,古人認為脾胃喜歡溫暖,生冷之物必傷脾胃,必須慎重。午後必須少食,但不是像現代的怕胖,而是因為「日西而陽氣虛」,所以「午後即宜少食,至晚更必空虛」,亦即晚上要以少量進食為原則。

在進食原則上要把「勿極饑而食,食不過飽;勿極渴而飲,飲不過多。」短時間的大吃、大喝最為傷身,還舉《道德經》謂:「五味令人口爽。」即進食的時候不能混雜太多味覺的刺激,總以單純、少量為原則,曹氏認為,老年人很多疾病,特別是腸胃方面的問題,只要能注意「少食」,血脈就會流暢,疾病慢慢就會好起來。

Loading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