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_ 蘇昭旭、Eliza、吳歆宜、黃彥綾、林宜慧、黃雪瀅、黃嘉儀/ 旅讀 圖_劉白湉/CTPphoto、123RF
2021年5月號 第111期
2021-05-10
九千兩百公里是什麼概念?相當於四分之一地球圓周,也是西伯利亞鐵路全長。乘著這條穿越歐亞的橫貫線,沿北極圈外環,從北京( 或海參崴) 直抵俄羅斯之心──莫斯科( 或聖彼得堡),全程耗時約八天、途經八個時區,穿越了寒冷凍土,也穿過了蘇武牧羊的歷史現場。
沙皇政治野心產物
歷時十三年建造的西伯利亞鐵路,是俄羅斯十九世紀野心勃勃的鐵路工程,也是改變地緣政治的軍事行動見證者。
相對於因工業化而帶來的西方國家,十九世紀末的俄國仍是個絕對君主制國家,經濟上以農業為主,幾乎沒有工業。一八三七年,沙皇尼古拉一世引進俄國第一條鐵路,但保守的政治體系,讓俄國遲遲沒有進入全面鐵路化的時代。直到一八九一年,其孫亞歷山大三世統治末期,下令建造西伯利亞鐵路,才間接帶領了俄羅斯進入工業時代。
這條因著個人政治野心所建造的鐵路,很快地肩負起其被賦予的軍事功能,卻也成了一把雙面刃,間接加速了戰爭的發生。
金戈鐵馬蕭蕭歲月
金戈鐵馬、角聲陣陣的廿世紀初期,西伯利亞鐵路的軍用價值極大程度被彰顯,也因此屢獲當權者重金營建與翻修,使得主幹線與大量支線的建設飛速的完善。
一九〇四年,在鐵路鋪設即將完成之際,俄國與日本因遼東半島而起衝突,東端的環貝加爾鐵路與東清鐵路尚未開通,俄國軍事補給運能不及,日本趁機發動攻擊,獲得壓倒性的勝利。戰事方歇僅僅十餘年,俄羅斯政局暗潮湧動,最終釀成了一九一七年至一九二二年的內戰,期間西伯利亞鐵路沿途的城鎮都成內戰激戰的發生地,最終內戰以沙皇被推翻、蘇維埃政府成立告終。後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伯利亞鐵路對俄羅斯總體國防的重要性依然被突顯:期間第一仗和最後一仗都是在鐵路沿線展開,鐵路的載運物資、調遣兵士、運送戰俘等諸多功能更與戰爭情勢變化緊密相關。
二戰退役觀光轉型
戰後, 美蘇冷戰開啟,西伯利亞鐵路的地位再度轉換。急於通過旅遊業換取硬通貨的蘇聯,大幅改造了火車車廂,希望以特殊風情的鐵道之旅吸納西方遊客。
六〇年代的旅遊作者描述其豪華包廂:「有鮮明的維多利亞時代的雅緻風格;閃閃發光的紅木鑲板、閃亮的黃銅門鎖及擺設、半透明的白色窗簾和藍色絨毛的側窗簾,配著有流蘇的絲質燈罩檯燈,窗邊配有軟墊的椅子,以及五彩繽紛的東方地毯。」同時,為了防止太空與核武器設備外露,到處都有禁止拍照的警告標語,當地導遊也隨時在旁,永遠都有人在監視。
獨特的前蘇聯時期冷戰氛圍,吸引大量的遊客到此親炙。撇開歷史因素,僅就地理條件來看,西伯利亞鐵路也是完全足以憑風光列名傳奇鐵道之林。
凝視車窗外的風景
世界最長的鐵路所能提供的旅遊體驗,是一種獨特的觀看經驗,僅僅是從窗框截取沿途的文化風景與地理景觀這件事,即非常有趣。
從西邊的波羅的海開始,眼看歐洲哥德式建築,接著逐漸轉變成混和式巴洛克皇宮,再轉變成標誌性的東正教圓頂教堂,再往東一點,穿越一望無際的針葉林與山坡,眼前盡是西伯利亞木造小屋。到了亞洲交界的戈壁沙漠,窗外僅是荒涼黃土,再隔一天,黃土已經變成蔥蔥草原,點綴著潔白的蒙古遊牧帳篷。
續往南行,草原逐漸轉成闊葉林,接著看見了城鎮,看見了人類現代文明造物,成排的高樓大廈、堆疊的高架橋梁、魚貫的汽機車輛──原來已經抵達北京。
這條風景線帶著時間的向度,濃縮了宏觀歷史的摺線,從中世紀的歐洲、近現代的東歐、新舊混和的俄羅斯、再退回到古老的西伯利亞部落、接著是解域時間概念的遊牧帳篷,旅程的最後則回到了當代資本文明發展的城市景觀,這樣的旅程,彷彿就是一趟穿越時空的列車,串聯起古往今來的歷史片段,也點亮東西方文明交會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