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封面故事】歲月似霧世事如峰

【作者】 甘炤文(Tiger) 文_ 甘炤文、林德俊、徐孝晴/ 旅讀  圖_ 麥翔雲/ 旅讀、鄧惠恩

2021年8月號 第114期
2021-08-20

 

問:就行政區劃而言,現下的霧峰雖分屬臺中市轄治,然而從歷史源流或地理空間的角度切入,這座素樸的「文化小城」卻每每維持著自成一脈的格局。如果讓您選用三個關鍵詞描述霧峰,會是哪三個?為什麼?

答:用一句話形容霧峰,我會說它是一個田園景致圍繞的文化小城,小城故事多。霧峰的三個關鍵詞:文化、田園、生態,三位一體。理由:文化資產密集、農業物產豐富、山林生態可觀。更重要的是,這三者密不可分。

雖然仍有不少人「霧峰」(在臺中)、「霧社」(在南投)傻傻分不清,不過即便對「霧峰」這個地名陌生,多數臺灣人還是聽過「林獻堂」的,因為幾乎每一本歷史課本都會提到這位先驅人物,他是日治時期臺灣民族運動的領航者。林獻堂出身於霧峰林家,人稱「阿罩霧三少爺」(阿罩霧即霧峰古名)。外界在介紹霧峰時,開場第一句往往就是「這裡是霧峰林家所在⋯⋯」

林獻堂推動臺灣現代化,不只在政治、社會和文化領域,他在金融和農業方面的貢獻是大眾較不熟悉的,現在霧峰的知名觀光景點「光復新村」,所在地為坑口,林獻堂和他的長子林攀龍當年在此成立「坑口農事自治村」,是臺灣農業現代化的經典實驗。林獻堂也是霧峰農會前身「有限責任霧峰庄信用組合」的創辦人,這是霧峰如今能擔當中臺灣重要穀倉的其中一個源頭活水。

霧峰是臺灣最大香米產區,在健康永續的農業趨勢下,霧峰友善田區保育猛禽黑翅鳶的故事傳為佳話,友善耕作面積在三年內,從五甲地躍升至五十甲,創造了非凡紀錄:農夫不用有毒農藥,迎來老鷹幫忙吃老鼠、解決鼠害,人、鷹互利共生的故事化成繪本《黑翅鳶尋家記》,而開創性十足的霧峰農會,也立即著手故事行銷,推出了「黑翅鳶米」產品。以「文化腦」推動生態農業,其來有自。為什麼一個地方農會願意把一間老診所洋房建築改造為文化館舍「民生故事館」?又為什麼有勇氣接手活化舊省議會「議員會館」古蹟宿舍?親自來霧峰走一遭,從時間軸追本溯源,應該不難尋出答案。

問:在歷史上,霧峰允為多族群共存的場域,從早期原住民族的聚居到清領時期的數度改制,再到後來國府推動「疏遷計畫」,陸續建成光復新村和各公家機關,不啻替這塊土地注入了新機,也促動跨文化的對話與交流。就您生活中的觀察,當地是否有什麼「文化混血」的小小實例,可以和我們分享?

答:美名「臺灣第一村」的舊省府眷舍「光復新村」,是臺灣第一個成功落實英國「花園城市」規劃概念的生活聚落,並取經美國高綠地比、低人口比的住宅區規劃,所以可別誤以為它是常在電影裡看到的軍眷村(以竹籬笆為象徵的臨時性宅區);從規格上來說,它可是臺灣戰後劃時代的自力造鎮實驗,尤其當年配合省府機構往中南部疏遷的政策,考量戰爭防空需求,因而依山而建⋯⋯光復新村本身就是個「文化混血」實例。

另一方面,霧峰有幾家牛肉麵小有名氣,除了光復新村供應市場充滿辦桌氣勢的攤家,還有老口味、口福、郝家、食全⋯⋯「牛肉麵」能獨霸一方、甚至形成飲食口味的小傳統,與跟隨國民政府撤退來臺的大批省府人員不無關聯。

問:返鄉的這些年來,您不僅躬身參與田野調查,鉤沉了許多史料掌故,做而優則進一步開設「熊與貓咖啡書房」,似要以蘭生街為根基地,拓殖地方創生的理念。能否向我們介紹「熊與貓咖啡書房」的營運理念和空間環境?以及這個平台如何與其他單位/資源進行橫向連結,共同推展文創產業並帶動地方旅遊風潮?

答:受到過往社會學訓練以及大報系媒體經歷的影響,當我決定返回故鄉霧峰、並和同為文化工作者的妻子共同經營「熊與貓咖啡書房」時,自然而然就率先將這爿小店定義為「這個地方的文化空間」。

我的期許在於:當外地人來到這處複合式經營的藝文場所,它要能展現出地方的特色,而在面向在地人之際,它也要能激發出鄉土意識,並透過各項體驗活動深化,將這份意識轉變為社區營造的具體能量。所以,我們以熊與貓咖啡書房為基地,邀請顧客前來,也進一步走向戶外,讓更多人看見這份倡議,從而加入深耕在地的行伍,共同為發展此地成為「臺中城南文化廊道」的目標而努力。

當然,熊與貓咖啡書房除了是一間書店兼咖啡店,我們更希望賦予它「社會企業」的精神,並致力於打造「文化社造」的團隊,因此在策辦活動時,我們避免蜻蜓點水式的淺碟內容,卻盡可能以「帶狀化」、「系列化」的規格延長效應,使目標群體產生共鳴;另外我們也開發了「植夢書衣」、「公益咖啡」等產品,透過多元化的支持型消費機制,落實企業責任。總之,在自給自足的前提下,我們的確做出了一些成績,未來也將持續推廣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的理念,匯聚在地達人,迎接外地旅人!

Loading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