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甘炤文(Tiger) 文_ 甘炤文、林德俊、徐孝晴/ 旅讀 圖_ 麥翔雲/ 旅讀
2021年8月號 第114期
2021-08-23
林獻堂一九〇七年首次赴日時,曾與梁啟超在奈良巧遇,雙方雖各持不同方言,仍能以筆談溝通。梁是近代大思想家暨改革家,為戊戌變法要角,林於是當面向他請益「臺民如何爭取自由」,梁回以中國三十年內斷無能力出手,因此應效法愛爾蘭人對付英國本國之手段,廣結日本中央政要,以牽制臺灣總督府⋯⋯
處境艱難卻各懷大志的兩人, 異鄉初遇, 分外感動,梁寫下:「本是同根,今成異國,滄桑之感,諒有同情……今夕之遇,絕非偶然。」兩人就在這一次會面間訂下了訪臺之約。四年多之後,梁啟超終於依約來訪,重頭戲當然是林獻堂的家。
霧峰林家宅園,位於臺中城南,是臺灣一等一的宅院和庭園,從初建至今,地位不曾改變。從譜系上來說,霧峰林家可分為頂厝系和下厝系,林獻堂屬於頂厝族脈,「萊園」最初是林獻堂的父親林文欽高中舉人後,為了孝敬老母羅太夫人而建的園子,並以老萊子「彩衣娛親」的典故命名。
園中代表性建築「五桂樓」,原名「步蟾閣」,化用了「蟾宮折桂」之典故,隱含科舉及第的企望。步蟾閣為木造閩南式樓閣,屋身為起居空間,二樓陽臺為觀戲之所。第二代主人林獻堂將其改建後,復更名五桂樓,日治時期加入磚瓦水泥結構,紅磚白牆覆黑瓦,形成中西合璧的折衷樣式。正面觀之,上層廊外圍以原木花飾欄杆,斗栱歇山頂,古意盎然;下層弧拱磚牆,木構窗櫺,透出西洋氣息的典雅時尚。據聞,五桂樓前植有五棵桂樹,象徵五位堂兄弟:林紀堂、林烈堂、林獻堂、林澄堂和林階堂。「桂」與「貴」諧音,自然代表對此輩頂厝子嗣的期許。
五桂樓前的「小習池」,取名源自《世說新語》習郁在峴山南掘習池、供名人雅士燕遊之典故。池中有一方形土臺「荔枝島」,因早期四角均種植荔枝而得名。島上築有戲臺「飛觴醉月亭」,亭名可推溯至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的名句「飛羽觴而醉月」;羽觴為古代酒器,此句形容酒過如飛、醉飲月下的情景。
在早期,飛觴醉月亭本為私家戲臺,三面圍牆,採光明亮,且正對五桂樓,戲班伶人演出前須乘小舟上島,一九〇六年始有木橋通行,降及一九三五年,進一步改築水泥材質之「虹橋」作為交通往返之道。羅太夫人過世後,林獻堂便將戲臺改造為四面敞開的的亭臺,供文人雅士傾杯賦詩。
霧峰林家宅園被譽為傳統建築的百科全書,宅邸的部分,以下厝系林文察的一品官宅「宮保第」以及福州式戲臺所在「大花廳」最經典;頂厝系的景薰樓、蓉鏡齋,則因分屬林獻堂的家宅和書房,同樣聞名。頂、下厝建築,從清領到日治,幾度改造擴延,如今看來,各局部鎔鑄不同時代工法和風格。
一般俗稱的「林家花園」,指的就是宅第群落東北方的萊園。萊園在臺灣文化史上之所以佔有一席之地,除了櫟社文友留下了一些歌詠萊園之作,更因梁啟超下榻五桂樓而聲名遠播。梁與櫟社成員吟詩唱和,為萊園十大美景題詩,留下「萊園雜詠」十二首。萊園十景分別是:木棉橋、擣衣澗、五桂樓、小習池、荔枝島、萬梅崦、望月峰、千步磴、夕佳亭、考槃軒。其中萬梅崦、考槃軒,或因年久失修或因改建,已不復存在,吾人只能從詩句中懷想舊時。
梁啟超訪臺,是考察之旅,更是啟蒙之旅。梁作客萊園時暢談中日政經,審度國際情勢,推介近代思潮,令臺灣知識分子眼界大開,他並勉勵林獻堂不可「以文人終身」,櫟社文人林幼春、蔡惠如等後來皆成文化抗日建將,推敲企來,與這一段交流不無關聯。
要言之,萊園不僅是文人雅士的萊園,更是文化志士的萊園。日治時期林獻堂族脈在知識啟蒙和社區營造多方著力,舉凡臺灣文化協會「夏季學校」及一新會、一新義塾,萊園都是重要場所。如今我們到訪萊園,除了欣賞名園風光,若能手捻幾段歷史掌故,當也得以瞥見臺灣時代命運光采動人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