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封面故事】如果在明末,一個學人

【作者】 文_ Red Vera/ 旅讀 圖_視覺中國、CTPphoto

2021年11月號 第117期
2021-11-02

 

當舊日信仰面臨崩解,學人的熱情與精力該轉向何方?《天工開物》記載了百技之功、百物之用,對照宋應星寫就《天工開物》的過程,何嘗不是無數晚明知識份子尋找自己此生之用的縮影……

 

西風東風,分徑求知

「洋砲」者,多屬當時在朝的政府官員,他們較有機會接觸西洋傳教士、向傳教士學習西洋科技理念,而後將這些知識翻譯出書,並推廣於中國社會。比如和利瑪竇合作翻譯歐基里得《幾何原本》、又協助朝廷修改老舊曆法的徐光啟;以及將傳教士帶來的西洋機械與音樂書籍翻譯成《奇器圖說》、《西洋音訣》的王徵等皆屬此列(有趣的是,這批沐浴西風的學人也都受洗成為了天主教徒)。

親歷官場現形記

崇禎四年(西元一六三一年),宋氏兄弟第六次落榜,五十四歲的宋應昇與四十五歲的宋應星放棄了科舉致仕的念頭,直接參加吏部對落第舉人的詮選授職。宋應昇於該年獲得了正七品的浙江嘉興府桐鄉縣令一職;先行返鄉照料母親的宋應星在三年後則因縣令之缺已滿,僅分配到江西分宜縣縣學的「教諭」一職,負責縣學學生的學習及考核,是無官階的文員。

一生知識採集的大爆發

自崇禎七年起,在分宜縣任教諭的四年,成了宋應星創作力大爆發的時期。

他出於對時局危機的焦慮,急切地將自己的所知化為文字,希望能有助於社會民生。崇禎九年,五十歲的宋應星刊行了談論文字學與音韻學的《畫音歸正》、探討時政的《野議》、包含政治與科技內容的雜文集《原耗》與詩集《思憐詩》四部著作;崇禎十年,他出版了可能以講述自然現象為內容的《卮言十種》,以及今日舉世聞名的《天工開物》。

凜冬將至,急迫面世

上述的作品,都是宋應星在貧困的環境中挑燈夜戰、再經由友人資助而匆匆刊刻印行。《野議》的序文中就寫明了因為政治情勢緊迫,無暇潤飾寫作筆法,也來不及為政論附加相關研究便直接印行的情況;《天工開物》也有刻誤未及修改、分類未臻理想的倉促痕跡。

憑知識力流傳天下

宋應星與知交友人俱為堅定的明朝遺民,拒不仕清;他作品中自然流露的抗清思想,也讓《天工開物》與其他著作成了清朝的禁書,乾隆皇帝修訂的《四庫全書》,便將《天工開物》排除在外。

然而官方查禁、民間就真的奉行嗎?答案似乎是否定的。崇禎年間,福建書商楊素卿得到了涂紹煃助刻的首版《天工開物》,認定此書將大有市場;他在清初重新刻印此書,將刊頭作者名模糊地稱為「宋先生」,再將書中「崇禎」、「國朝」等字樣刪去,便將之行銷天下。

官員帶頭的盜版傳奇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大量引用《天工開物》的內容,如絲織、陶瓷業的機具圖像與文字說明等,編輯者巧妙地將《天工開物》中使用的「北夷」、「北虜」等用語改為中性的「北邊」,然後便大大方方收錄書中資訊。

到了乾隆時期,乾隆皇帝也同樣命令翰林院編修一套彙整所有農業技術的農業百科《欽定授時通考》,此書於「穀種」、「功作」等分類項下同樣整段摘錄了《天工開物》的〈乃粒〉、〈乃服〉、〈粹精〉之記載,堪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進行的官方盜版傳奇。

那個江西教員的身影

俗話說「 近水樓臺先得月」,《天工開物》成書之後便陸續透過「唐船」銷往日本長崎,在日本引起廣泛的重視。書中記載的各種金屬冶煉與製糖過程皆為當時最先進的技術,不但獲政府允許出版和刻本,更實際地影響了日本的農工產業發展,江戶時代的各種產業專書如《新撰紙譜》、《砂糖製作記》、《鼓銅圖錄》⋯⋯都引用了《天工開物》的資訊,在十八、十九世紀的日本學界,還興起了「開物之學」。

這些資訊不僅被達爾文參考,連文學巨匠巴爾札克的小說《幻滅》也讓主人翁直言,中國紙品質大勝法國紙,主角曾看過一部專講造紙技術的中國書,附帶詳細的圖說,連紙坊裡堆著大批竹竿都畫得清清楚楚。而這連串知識偉業的源頭,江西分宜縣縣學的小教員宋應星,永遠不可能知道他以布衣之身堅持的沉默努力,最後成了煽動世界工業技術革新的蝶翼。

Loading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