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走】世界文化聚基隆:西方開拓,日人參與

【作者】 文、圖_ 張慧萱/ 旅讀

2022年1月號 第119期
2022-01-07

 

遨遊山海之間,體悟自然之美;行於城市巷弄,細品歷史之貌。臺灣北方門戶基隆,從百年前便有各國勢力在此角逐,西方人與日本人於此建設留下的點滴痕跡,為迷人雨都更添幾分文化底蘊。

 

各國人文 形塑雞籠

基隆古稱「雞籠」,十七世紀起西班牙人與荷蘭人相繼占領和平島,加上原先居住於此的凱達格蘭族,與往後相繼來此的漢人、日本人,使和平島登上世界舞台,更開啟此地多元文化交織的百年歷史。和平島位於基隆口東側,除了豐沛歷史外,獨特地型更是完美大自然教室。歷經浪濤形塑、風化雕塑,和平島海岸出現如阿拉寶灣、萬人堆、千疊敷、海兔岩、蕈狀岩等各種美麗地景,還有豐富潮間帶生態。其中,阿拉寶灣更被《美國中文網》評為「全球廿一個最美日出觀測點」之一。

除了世界文化雜揉,戰爭也在基隆劃下深刻印記,二沙灣砲台又名「海門天險」,建於清領時期,臺灣巡撫劉銘傳特別把砲台移至地勢較高的山坡處,為了能遠眺海上敵人位置,進而保障居民安危,現也被列為國家一級古蹟。

二砂灣砲台位於中正公園二沙灣山上,悠遠歷史令人著迷,而在中正公園則能一覽基隆新舊交織的美好風光。中正公園分為三層,臺灣十二大地方節慶之一的「鷄籠中元祭」,便於第二層「主普壇」舉辦。第三層除有著慈航普渡觀音像,此處還能遠望基隆景緻,不管是虎仔山「KEELUNG」地標、基隆嶼、協和火力發電廠的三根大煙囪,或是蔚藍海景,皆能一覽無遺。

日人創設 印記永刻

世界文化輪番於基隆亮相,但對其影響最深的莫過於日本人來此建設。日治時期臺灣糖業、鹽業與煤礦業飛速發展,八斗子車站至深澳車站段落原為日治時期運送豐沛物產的輕便鐵路,但隨著礦產減量與停產,舊鐵路也跟著廢棄。現今軌道之上雖不復見昔日榮景,但取而代之的觀光自行車為舊鐵路注入新活水,海天一色優美景緻吸引眾多遊客,使得深澳線再次迎來新生。

基隆鐵道支線終點處,日本人在碼頭建設了一座倉庫,便是後來的阿根納造船廠。倉庫用來將金瓜石金礦及各地礦產集中後,再統一運送至日本。日治時期後此處被租借給美國遊艇造船公司「阿根納造船」,並於二〇一六年登錄為基隆市歷史建築。

除了鐵道建設外,西元一九三四年日本人在阿根納造船廠附近創建了正濱漁港,作為金瓜石金礦主要運輸港口,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全臺灣第一座跨海大橋「和平橋」也位在此處,正濱漁港從一座近百年歷史的港灣,如今搖身一變,河岸旁彩色屋成為基隆新地標,仿佛也揭示著基隆的華麗轉身,從滿腹悠久歷史的灰色城市,轉換為滿載藝文力的青春港都。

揮別舊夢 雨都新生

基隆不復過往「雨都」黯淡之貌,此地雖然更加亮麗與新穎,但沉潛於基隆核心的文化本質始終未變。坐落於長潭里魚港旁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前身為一九三七年日治時期建造的臺灣電力株式會社,現今到訪海科館,除了了解最新潮海洋科技之奇,亦能一覽當年火力發電廠於此留下的古蹟,建築新舊混合,讓基隆之貌更顯獨特。

海科館不遠處,則是基隆最時髦打卡地─潮境公園,園內數隻大掃巴矗立於基隆嶼前,細細說著此地紛雜的往昔記憶。潮境公園原為垃圾掩埋場,每當海風吹拂,惡臭也跟著吹入鄰近住戶家中,始得周圍民眾生活大受影響,後此地改為環保復育公園,幾隻掃把也代表著保護環境的象徵。潮境公園內大掃把也透露出基隆的改變,掃去塵埃與灰暗,還原其本真的翠綠山林、湛藍海景之貌。乘上公車,遊轉於山海之間,用雙腳深度體驗基隆之美。

Loading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