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褚士瑩 / 大田出版
2022-01-03
一般人想去旅行的地方,往往很遠;反倒距離近的地方,因為熟悉而容易習以為常,觀光客會好奇的人事,都因距離近而視而不見,會留意關注的多在遠方,他方的建築吃食彷若親如鄰友,現實中的鄰友卻疏如生人。然而就像倦鳥魚龜會返回原鄉,近年有些旅人將注意力收至眼前腳邊,就像土耳其有句諺語:「每個人都是自己國家的大使」,經不同媒介宣傳自己的家鄉。同時,藉由家鄉故事現形的過程,也可為了解世界提供多一種參照。
足跡遍布全球的非營利組織工作者褚士瑩,亦走上再發現的旅程,為了想親自採龍眼花,他等了一年,某日傍晚才等到一通簡訊:「明天早上七點確定開花」,即興沖沖連夜趕去,希望黎明後可以跟當地小農學習製作自明代以來的龍眼花茶。就在抱著睡袋、坐在深夜的龍眼樹林間,漸漸地,他不禁有股熟悉感,「這味道,我好像聞過⋯⋯」沒想到龍眼花香喚醒他的記憶,「這地方,我好像也來過⋯⋯」。原來,廿多年前,褚士瑩受臺南縣長委託更新縣史,交稿後他即前往埃及就學,這段往事便隨著他在世界各角落生活而快速遺忘了,在廿多年後回到現已不復在的臺南縣、今已劃為「西拉雅」的古老淺山區,似乎是受到祖靈的召喚。
「西拉雅」它坐落於嘉南平原東邊的淺山和山麓地帶上,是當地人未必知曉的地區,然而隱形並不表示不存在,為了讓它現形,褚士瑩決定開一門「發現西拉雅」課,召集不同專長的夥伴各司其職開發設計行程景點、活動、特產等,並邀請孔子君跟拍記錄影像,他則負責說故事,把新的發現和探索寫成《在西拉雅呼喊全世界》。
廿多年前,褚士瑩離開臺灣去認識世界,而今回到西拉雅的土地,親身經歷作物化為食物的過程,讓他看到自己;透過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再發現自己如此貼近美好生活的需求,每一顆果實,原來這般真切歷經陽光地氣和諸多人的汗水──旅行,不一定在遠方,在腳邊實地的生活,即是旅行。
【作者簡介】
國際NGO工作者。
擔任美國華盛頓特區國際金融組織的專門監察機構BIC(銀行信息中心)的緬甸聯絡人,協助訓練、整合緬甸國內外的公民組織,包括各級NGO組織、少數民族、武裝部隊、流亡團體等,有效監督世界銀行(The World Bank Group)、亞洲開發銀行(ADB)及世界貨幣組織(IMF)在缺席二十多年後重回改革中的緬甸,所有的貸款及發展計畫都能符合財務正義、環境正義,以及其他評量標準,為未來其他各項金融投資進入緬甸投資鋪路。
回台灣的時候,他跟在地的NGO工作者,一起關心客工、新移民、部落、環境、教育、社區營造、農業、自閉症成人、失智症家屬的支持等,希望更多優秀的人才能夠加入公民社會,這個領域的專業人才能夠一起做得更好。
【資訊內文】
作者_褚士瑩
攝影_孔子君
出版_大田出版
圖_©台灣東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