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吳歆宜 李智凱 張慧萱 文_ 吳歆宜、張慧萱、李智凱、陳育陞/ 旅讀 圖_黃一峯
2022年3月號 第121期
2022-03-09
一八五四年,英國博物學家華萊士抵達婆羅洲,打開生態基因寶庫大門。百餘年後,生態玩家黃一峯追隨著其腳步,展開驚嘆連連的婆羅洲之旅。
自然怪咖成生態專家
婆羅洲位處馬來西亞、印尼與汶萊三國,是世界上的第三大島嶼。島上生物的神奇美麗,使得許多生態愛好者前仆後繼,其中便包括年少的黃一峯。從小熱衷於生態觀察的黃一峯,是眾人眼中的「怪咖」,生長在臺北都會區的經歷使他對於自然更加神往,他會在睡前觀察蚊子的型態、在路上細瞧各種動植物,於他而言自然從來都不在遠方,自然就在他的生命中。
「我從來都認為興趣與專業可以並行。」黃一峯說。熱愛自然的他也將興趣與工作結合,透過設計自然圖書讓他得以「邊做邊學」,更加深入了解生態的奧妙與豐富性,四次榮獲金鼎獎的四本書籍通通與生態有關,《台灣賞蟬圖鑑》便是他獲得金鼎獎美術編輯獎項的第一本書。在每天工作都與「自然」接觸的情況下,黃一峯越做越知道讀者需要什麼,豐厚的經驗甚至讓他「做而優則寫」,出版了自己的自然圖書《婆羅洲雨林野瘋狂》。
去婆羅洲就別睡了!
在黃一峯眼中,婆羅洲就如同一座「魔幻之島」。在婆羅洲這座巨大的生態基因寶庫中,不僅白天有令人著迷的動植物出沒,更多的是僅有在夜晚現蹤的生物,「到婆羅洲都捨不得睡覺。」他說,身處雨林當中的每分每秒都要全神專注,因為隨時都有不同的稀有動物從眼前飛掠,一瞬間的機會如果錯過,有可能就是一輩子都錯過了。
雨林當中的生物千奇百怪,比如巴哥國家公園的「長鼻猴」、「鬍鬚豬」便是其中的明星物種。「長鼻猴」生活在在馬來西亞砂拉越古晉市的巴哥國家公園(Bako National Park),牠們有著大鼻子、大肚子與白屁股,不過只有公猴有長鼻特徵,而手腳趾縫間的蹼,使其能輕易於紅樹林泥灘中行走。
而「鬍鬚豬」則有著比一般豬隻更碩大的身形,加上佈滿鬍鬚的面部,常令人感到驚異。此種野豬活躍於早晨和夜晚,能夠能適應從海口紅樹林到熱帶森林中的多變環境,使牠們成為巴哥國家公園內常見動物之一。
來到婆羅洲雨林也不可錯過森林中的奇花異草,巴哥國家公園內的豬籠草被當地人稱為「猴子杯」。豬籠草長相奇特,由葉子化成的補蟲籠內含有消化液,其透過分泌糖蜜吸引獵物進入籠內,別具一格的型態常令旅人們感到萬分驚奇。
動植物天堂飛速瓦解
雖然婆羅洲為世界上豐富的基因寶庫,但人為開發與物種保育長年以來在此地互相拉扯與競爭,黃一峯說:「除了保護區外的地方就像生態孤島。」他曾在婆羅洲的京河沿岸遍覽生態之美,但在出了保護區後,大片經濟作物棕櫚樹映入眼簾,令人感到質疑的是,將眾多生物全都限縮在僅剩的保護區生存,無異於是另一種生態窄化。
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近年婆羅洲當地人透過吸收網路資訊,越發了解婆羅洲雨林的珍貴性與自然環境的重要性,促使人們生態保育觀念漸漸轉變。
城市親子家庭自然課
「我希望用生命影響生命。」黃一峯鄭重地說。在他從小到大的觀察經驗中,發現成長於都市的孩童對於自然環境接觸有限的情況下,長大後對於自然議題通常較漠不關心,所以他希望能照顧到在城市中長大的孩子們,當孩子們透過觀察自然進而對動植物產生同理心,成年後或許會對與生態有關的議題或政策更加關注。加上透過「親子共學」的方式,除了是教導孩童自然知識,更是一場家長們的生態課,自然野趣藉由家庭方式帶領親子一同進入自然中,不僅凝聚家人感情,也讓生態教育落實到不同年齡層上。
黃一峯從不覺得自然只在遠方,「最重要的是孩子們到底能看懂什麼?能否體會動植物的生存困境!」因此,對於一般家庭而言,不需要遠征非洲、美洲才是生態教育,生態就在每個人家附近的公園,只要有心,走訪一次公園便是場生態探索之旅,自然生態從來就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