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甘炤文(Tiger) 文_ 甘炤文、黃雪瀅、蕭上晏/ 旅讀 圖_ 123RF
2022年4月號 第122期
2022-04-07
早在千禧年之際,許多來自東南亞的姐妹們以「婚姻移民」來臺,生活於斯近二十年;她們努力推廣自身文化,除了讓臺灣認識陌生近鄰,同時也運用母語介述看見臺灣之美,從而搭建起母國與居留國之間的溝通橋樑。
許一個美好未來
李沛英的故鄉是高棉文化發跡地,若旅人曾走訪越南南部、泰國北部等地區,將不難發現十二世紀吳哥王朝鼎盛時期在此遺留的痕跡。這片世界重要古文明的所在之地,曾因法國的殖民而快速西化,首都金邊甚至榮膺「東方小巴黎」之稱,可是看似繁華的一切,卻因一場浩劫而被按下停止鍵、快速回轉。
赤柬時期終結,柬埔寨仍被紅色勢力籠罩,原為二戰後極具發展潛力的東南亞國家,至此淪落為低度開發國度。李沛英在歷經紅色高棉對當地社會的摧折後來臺,如今談及當年離國的心境,她坦言:「情感是很複雜的,我那時是很想要逃離那個環境。」
於是,不諳華語文的十九歲女孩,當時手裡捧著寫滿華、柬日常對話的筆記本,便隻身一人搭機來臺。她深知比手畫腳的溝通無法讓她自由活動,因此主動報名中文班,更謹記舅舅在她離開前叮嚀:「我舅舅要我參加國際組織,有需要時才能尋求幫助。」
李沛英報名的華文課程,同樣集結來自南方的姊妹,從受助到幫助他人,她們決意組成南洋臺灣姊妹會,積極關注並設法影響相關的移民政策制定。歷經無數日夜,透過舉辦舞臺劇、文化推廣計畫「餐桌上的家鄉」、製作專輯《我並不想流浪》等,這群跨越國界的同盟人士耐心解讀生硬法規,將「外籍新娘」的用語轉化為更具平等意義的「婚姻移民」──換言之,這群「南洋姊妹」正用力撕開旁人強貼的歧視性標籤,為社會注入一股柔軟堅韌的力量。
日久他鄉即故鄉
距二〇〇二年首次來臺,匆匆二十年已然流過。如今李沛英的生活再簡單不過,白日或錄製廣播節目,或進行柬埔寨語言教學,週末則偶爾轉往臺北週邊,來場儀式感十足的小旅行。儘管已相對適應異地生活,唯其雙向推廣文化的腳步從未停止;自她開始分享自身文化後,每次重回柬埔寨,她都會特意走訪歷史古蹟,挖掘更多的在地文化細節,藉以持續積累、增進自己。
近期,李沛英更在臺北大學就讀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之所以決定進修,主要歸因於這些年來投身相關運動的反思:「我希望我可以把基礎打好,因為之前在申請各項計畫時,我寫過的內容都須要請臺灣籍的同事幫忙潤飾。另外這些年來,投身移民政策領域所累積的經驗,更讓我想要深入了解臺灣政策的構想體系,並練習分析;也因為以前習慣從自身角度出發,現在回到校園上課,更能讓我換位思考,用不同的角度去解讀。」
訪談過程,李沛英全程以流利的華語應答,看著她及肩的黑髮、稍顯黝黑的膚色,實在令人無法想像,彼時初抵臺灣的她,僅在金邊上過數個月的華語文課程!訪談結束之際,她點了一杯珍奶,說道:「很奇怪,我在臺灣很少喝珍珠奶茶,可是回去柬埔寨的時候卻很想喝。」在離鄉與返鄉之間,李沛英落土臺灣的根脈,早已繁衍成盤根錯節的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