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籍推薦】另一個世界:瑞典漢學家林西莉眼中的中國1961-1962

【作者】 鍾婉華/旅讀 / 圖片版權_貓頭鷹出版

2022-05-06

 

亞洲人一般從小就接受英文教育,多習慣了歐美文化事物,比諸來華的異域人士,他們多在成年始接觸中文,登陸後才驚覺原來世上還有另一個平行宇宙,飲食習俗價值觀都大為不同。有些老外則從驚怪厭惡過渡到喜愛,把經歷傳遞到世界,像馬可波羅為西方開了扇窗,甚或有些從此以闡揚中國社會文化為志業。

 

一九六一年,瑞典漢學家林西莉的人生在這時轉了彎,從莫斯科坐了七天火車抵達北京,她急切地貼近車窗往外看,並不知道未來的命運會將她領往何處。

 

她最初的中國印象,是母親從傳教士得來的漂亮蠟紙傘。在大學潛心研究歐洲文化歷史後,她愈來愈想了解歐洲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國的詩歌瓷器和建築。一九四九年前,北京大學是東西方高等文化、教育科研的交會處,原本她對未來充滿喜悅和期待,然而親眼見到「真實」的中國時,不免驚愕──因韓戰而招致美國為首的國際封鎖、錯誤新政引來嚴重饑荒的貧困、及她本認為理所當然之事的種種疑惑──那些善變、粗魯虛偽、官僚僵化和膽小怕事,隨時警戒是否偏離「路線」、隨時在側監視的人事物,都在她心裡打上問號。

 

宿舍的衛生差,無門的長排蹲坑便池常常堵塞;房舍不隔熱防寒,得設法抵禦寒風和爐灰入侵,糊厚紙掛床單來遮掩竟遭校方起疑,趁她外出時搜房多次,履訴不理。

 

這種種讓人喪氣而無能改善的困境,讓林西莉起了離開中國的念頭,然而古老的中國文化底藴在受政治控制的北大之外遞出了鑰匙,開啟了她後來生活的意義。北京西城區護國寺街的古琴研究會有一群淵博敦厚的知識分子,他們無所不知,無論詩詞歌賦、瓷器哲學建築音樂,甚至一些生活瑣事都知無不談,尤其敬業友善、盡力踏實地挽救千年文化遺產的精神讓她深受感動,決心未來要和他們一樣地工作生活,她轉而對中國文化產生深深的崇尚之情,對一切再度感到興趣。

 

林西莉從小學鋼琴,古琴的柔和顫音與她正好合拍,尤其喜歡王迪教授的《平沙落雁》,慶幸的是在離開中國後幾經輾轉,她終於找到文革時下放農村多次的恩師。除了浸淫於古琴,還第一次近距離見到甲骨文,並帶著相機四處遊歷,真實紀錄當時的常民生活,再加上大量的日記書信,她完成了《另一個世界:瑞典漢學家林西莉眼中的中國1961-1962》。

 

【作者簡介】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
一個比你更懂中文的外國人,瑞典著名的漢學家,同時也是教授、作家和攝影家。林西莉女士自一九五○年代末起學習漢語,師事瑞典知名的漢學巨擘高本漢;六○年代初曾留學北京大學,之後並多次造訪中國。旅居亞洲和拉丁美洲多年之後,林西莉回到瑞典擔任專職漢語教師,課餘除了寫作專書介紹漢語及中華文化,也為瑞典電視台製作多部相關的專題節目。一九八九年她被授予名譽教授,二○○九年被授予斯德哥爾摩大學名譽博士。她的《漢字的故事》(一九八四)和《古琴》(二○○六)雙雙獲得奧古斯特獎,《另一個世界》(二○一五)獲得謝爾格倫獎,在國際上引起很大關注。二〇一六年獲般第十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

 

【資訊內文】
作者_林西莉
譯者_李之義
出版_貓頭鷹出版
圖片版權_貓頭鷹出版

Loading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