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文_鄺介文/旅讀 / 圖片版權_海鵬影業
2022-05-30
安妮華達貴為法國新浪潮祖母,創作領域橫跨攝影、長片、短片、紀錄片,即便年近九十了還「不安於室」,提出最新電影計畫──訴說無名人士的故事。另一邊,正值青年的JR,過往作品多數拍攝人像,他將巨幅照片列印出來,張貼在城市角落,不解釋、不評論、不具名也不公開長相,每當路人行經這些「攝影塗鴉」,從而佇足圍觀、品頭論足的時候,他的作品才算大功告成。因為,他的創作並不止於拍照、列印、張貼,還得加上觀眾參與。與其說是街頭藝術,更像是行為藝術。
這對「祖孫級」忘年之交,坐而言然後起而行,深入法國鄉間,共同捕捉不為人知的故事。攝影與電影兩種媒介,互補互助、互為表裡。前者是空間藝術,電影則透過訪談,提供照片無法訴說的情節;後者是時間藝術,攝影則經由定格,提供膠卷無法凝視的永恆。且二人創作趨向,同樣帶有後設意味(注),JR捕捉那些欣賞相片的人群,華達則捕捉「JR捕捉那些欣賞相片的人群」,層層遞進,讓電影的層次變得極其複雜,宛如卞之琳的詩: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觀看於是成為這部電影最重要的關鍵字。JR拍攝人物肖像,呈現的是JR的角度;路人欣賞街頭藝術,取決的是路人的立場;華達紀錄創作過程,憑藉的是華達的視野。諷刺(或說有趣)的是,片中反覆出現華達眼疾復發,以及JR死守墨鏡的鏡頭。二者皆以凝視人物為業,一個高齡九十,因為黃斑病變必須定期打針;一個不知是因為害羞、因為耍酷、為了保持距離、為了隔絕世界,堅持不肯摘下墨鏡。前者想看而看不見,後者「只有我看人,沒有人看我」,無眼與無臉的衝突交織,也讓這部關於觀看的電影,因為最終摘下墨鏡的一瞬顯得飽滿豐盈。
然而撇開形式,《最酷的旅伴》係一再溫暖、再真摯、再純淨也沒有的作品,談的不過是「為愛啟程」的主題,電影原名與兩岸譯名同樣耐人尋味。英文片名《Faces Places》巧妙利用疊韻單字,平鋪實述二人前往世界各地捕捉人物臉孔的情節,香港片名《眼睛相旅行》寥寥數字,卻一口氣穿透眾多意含。粵語相/想同音,前者另有照片的意思,一語雙關。而「眼睛」又明確指出本片觀看/被看/攝影/錄影/眼疾/墨鏡等等意象,如此「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彷彿電影最終那顆鏡頭,細密幽深。
注_後設為一哲學詞彙,後也廣泛應用到物理、藝術等領悟。簡單而言,即「透過同一物體討論物體本身」的方式,使主體成為客體,進而質疑其真實性。比諸JR用相機拍攝自己的攝影作品,則前者比起後者拉開了另個層次。
【圖片名稱】
【資訊】
年分_2017
片長_94分鐘
導演_安妮華達、JR
演員_紀錄片
管道_DVD
圖片版權_海鵬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