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封面故事】探索邊境剽悍槍市:槍械市場

【作者】
文_黃彥綾/企劃編輯 圖_ 圖蟲創意、123RF

2023年1月號 第131期
2023-01-17

 

巴基斯坦,在烏爾都語中意為「聖潔的土地」,卻因與印度、伊朗及阿富汗等國相接,有著複雜的地緣政教關係,不時傳出恐怖攻擊事件。常人的普通日常,在這似乎有著一絲剽悍氛圍。比如在與阿富汗邊境接壤的城市白沙瓦(Peshawar),街頭隨處可見手持長槍的人,市中心的巴扎更可以輕易找到販售槍械及其周邊商品的店鋪。

 

中亞十字路口掀戰事

地處開伯爾山口(KhyberPass)東端山谷的白沙瓦,從古至今都是南亞與中亞的貿易要道。重要的地理位置使其不僅肩負軍事戰略要角,還匯聚多元文化。崇尚佛教的貴霜帝國國王迦膩色迦一世,便曾在此建都,使該地成為當時的佛教文化中心之一。四至七世紀,中國晉朝高僧法顯、北魏使者宋雲和唐朝名僧玄奘曾先後造訪此地,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將這裡形容為花果繁茂的天府之國。

八世紀初,隨著阿拉伯帝國擴張到印度河流域,當地居民逐漸改信奉伊斯蘭教,成為穆斯林。現今巴基斯坦有百分之九十五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僅次印尼,為世界第二多人口的伊斯蘭教國家。來來去去的政權加深不同種族人民間的對立,為這塊土地帶來頻繁戰事。

近代,巴基斯坦與印度劃歸英國殖民地,與阿富汗的邊境線沿用殖民時代劃定的「杜蘭線」,將長居於此的普什圖人一分為二,為往後局勢埋下禍根。歷史上,普什圖人以槍法和榮譽感著稱,由親屬關係構成部落聯盟。一九七九年,蘇阿戰爭爆發,大約三百名阿富汗人──其中佔大多數的是普什圖人──越過邊境逃往巴基斯坦,令白沙瓦曾一度成為該國反蘇聯組織「聖戰者」的政治中心。

每逢戰亂,不少普什圖族難民也藉由開伯爾山口南下,尋求親戚救濟。美籍阿富汗裔作家胡賽尼撰作的《追風箏的孩子》,主人公阿米爾也是透過該路徑逃往白沙瓦。或許,正是因為長年來的戰亂紛擾,讓這座城市如今槍枝氾濫。

達拉村槍械一條街

距白沙瓦不到半小時車程處,還有一座以普什圖族人為主的村落「達拉村(DarraAdam Khel)」。村子被視為「亞洲最大黑槍產地」,最有名的便是販售及製造槍械武器。鎮上一條約兩公里的商店街,店鋪一家挨著一家,乍看如五金行、機車行,走近一瞧,琳瑯滿目的商品卻是各類槍枝。其中多數小店,在壁上嵌著一個個櫥窗,擺放著陳列整齊的槍枝。從人們熟知的左輪手槍、自動手槍及AK-47、M16、AR-15⋯⋯ 等步槍,毫不避諱地展示。

還有許多商品,武器專家及軍事迷無法叫出稱呼。那是自然,因為達拉村除了以手工製作蘇式、美式槍枝複製品出名,還擁有強大改造能力,可依造客戶需求訂製。並且,為了追求產量及品質,達拉村內以家庭為單位的作坊分工合作,形成特殊流水線。一名工匠僅需幾個小時即可製造出一把手槍,且價格甚至比手機低廉──最受歡迎的仿製步槍AK-47,售價約為三千臺幣。

關於達拉村造槍的歷史淵源, 眾說紛紜。據說一八五七年,印度爆發民族獨立運動,一位英國士兵逃至達拉村,將自身武器贈與居民,還教會他們許多維修技術。無論這則傳聞是否屬實,當地工藝匠人的確心靈手巧。

根據BBC 報導,一九八八年,巴基斯坦一座彈藥庫爆炸,政府將留下的廢品輾轉賣給村內軍火商,使村子一夕之間獲得地雷、機槍甚至多管火箭砲等重型武器模具,相關製造技術又進一步「昇華」。而後,長達九年的蘇阿戰爭,又讓達拉村賺進大筆戰爭財。

不過,近年隨著巴基斯坦政壇勢力改變,這塊原先以「聯邦部落直轄區」名義獨立運作的區域,也合併進「開伯爾─普什圖省」。政府逐漸加大力道管控槍枝,除了買者需出示持槍證外,明面上也不得販售AK-47系列的槍枝。受制於達拉村複雜的局勢,外國旅客一般是被限制進入該區。

Loading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