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有慈會客室:理科女孩陳夏生的中國結之旅

【作者】 張亞慈 文_張亞慈/旅讀 攝影_陳育陞/旅讀
2024年4月號 第146期
2024-03-31

巧手靈活穿梭,鬆緊之間乍現一片繁花。陳夏生手裡的繩結彷彿有解碼時空的魔力,解開了千年文物的謎語,又結出更多耐人尋味的秘密。

你我所熟知的中國結,如今能在臺灣流傳下來,其實和一個理科女孩有關。這女孩叫陳夏生,現在雖已髮色灰白,但談起這段往事,仍散發著少女一樣的熱情。

陳夏生已從故宮博物院退休13年,目前住在臺北藝術大學山上的社區。即將迎接第一個曾孫的她,雙手依舊靈巧,思路也清晰。來到陳夏生家中,可見成堆的書籍與雜誌遍布,還有許多中國結創作,以及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大陽台,能直面太陽與遠山。

我們在陽台上談天。陳夏生說,這裡距離臺北市雖僅百來米,卻已遠離塵囂,能清楚看見日出與日落的軌跡,每日與自然相伴,是很美好的居處。

陳夏生的攝影家夫婿莊靈,也手指著翠綠的山巒與我分享,「夏天時,太陽會在左側下山,冬天換到右邊下山。」而陳夏生要寫書法或看書時,都會待在這陽台的書桌上。

退休後,陳夏生獲得更多創作、靜思與反芻的機會,2022年被臺北市政府登錄為傳統工藝繩結保存者。不論著作數量或國際交流經驗,她都是兩岸中國結的第一人。不過意外的是,她的人生原本與中國結毫無淵源。

——————————-

陳夏生小檔案
1939年出生於浙江省樂清縣,1949年來臺,1963年畢業於國立中興大學農業化學系,任教於臺中市立第一中學。1964年與莊靈結婚,於省立農業試驗所從事土壤肥料測定工作。1980年起任職故宮至2001年退休,2022年獲臺北市文化局登錄為傳統工藝繩結保存者。

——————————-

因緣結下不解結

陳夏生在學生時代唸的是理科,並沒有以傳承歷史為己任的雄心壯志。最初和中國結結緣,是1971年她順著公公、時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莊嚴的安排,向故宮的技工王振楷學習吉祥結與鈕扣結。

而後於1976年,陳夏生看到漢聲雜誌英文版《ECHO》一篇文章,報導時任社長姚孟嘉訪問耆老後彙整13個簡單結子的手繪圖,她覺得很有意思,於是照圖編繩消遣。

更大的轉折點在1978年夏天,當時實踐大學開設中國繩結藝術課程,教務長張清治邀陳夏生授課,她出於當老師的責任心,才開始認真鑽研繩結技法。

陳夏生的教職歲月不長,聲帶的受損讓她不得不結束人師工作,但轉到故宮就職後,既能就近研究歷代的服飾與如意,也方便收集繩結圖像和相關史料,這對她分析文物中的繩結差異與結構邏輯大有幫助,也使她對中國結的熱情不僅不滅,反而愈燒愈旺。

中國結也有數學公式?

由於陳夏生善用理科腦融會貫通繩結操作,使她不只能有樣學樣,還設計了一套數學公式,不但有助中國結更容易被人理解,有意者更可透過公式千變萬化,編織出無限可能,為古老藝術注入活水。

她曾與11位西方學者合著《Historyand Science of Knots》一書,這些專家來自數學、考古、統計、人類學等領域,各個都把繩結當成科學來研究,甚至發展出微積分公式。陳夏生說,相較之下,自己的代數公式可說是十分簡單了。

不同於書畫雕塑,早期觀念多認為中國結偏向民俗技藝,地位甚至不如剪紙藝術,但透過陳夏生的考究推廣,多年後,中國結已躋身藝術殿堂,並進入在藝術界極具代表性的歷史博物館展覽。

各界對中國結改觀,陳夏生認為最大關鍵是在1980年。當時她接受中華婦女蘭藝社的邀請,傳授社員繩結技藝。蘭藝社是由俞國華妻子董梅真女士推動的社團,社員多半為官夫人,不僅認真學習,對於推動文化、外交也不遺餘力,從而促成陳夏生跨足海外展覽,並擴大了中國結的藝術格局與視野。此外,何皓天館長安排的新年展覽檔期,亦使繩結藝術得以迅速推廣。

當時,陳夏生與國際考據串聯後,1981年開始出版中國結書籍,不但有中、英、德文版,另出版歷代服飾、明清琺瑯展的圖錄與論文,以及珠寶鑑賞《溯古話今談故宮珠寶》,並策吉祥如意展。她總能從歷代繪畫、玉珮、如意、荷包、古銅鏡等文物中,找到繩結的蹤影,持續啟發自身創作。

經過多年的研究,陳夏生歸納出繩結的發展史。她說,最早出現在春秋晚期青銅器紋飾中的雙錢結,經過漢唐發展,至清代已相當豐富而多樣,後來縱因時局動盪,導致部分繩結藝術失傳,但她仍能依據繩結的樣式與風格,推斷出作品所屬年代,由此亦可見她對繩結的研究有多深且廣。

才女心巧能編結

說起陳夏生的考據與傳承技藝精神,就不得不提到她的公公莊嚴。莊嚴原於南京故宮任職,隨國民政府播遷來臺時,被賦予護送故宮文物的重任,將諸多珍貴國寶送達臺灣。

莊嚴過世後,陳夏生整理遺物,翻閱莊嚴的日記才發現,原來莊嚴的母親和姑姑都能編繩,莊嚴認為有學識的女子都應該能編上幾個繩結,於是才安排她去學中國結,沒想到這一學就成了專家。

而莊嚴在另一本日記也寫道,他曾想購買一片附有繩結的檀香木錯銀絲香牌,但價格昂貴,無法支付,最後竟答應店家的建議,用張大千送他的山水畫作為交換條件,足見繩結技藝在莊嚴心目中的地位。

透過陳夏生與漢聲雜誌的推升,中國結進入藝術、學術殿堂。「中國結」之名,即源於她與漢聲雜誌出版的第一本繩結書籍。她也為許多繩結命名,除了坊間已經通用的鈕扣結、雙錢結,以及從外文翻譯過來的酢漿草結之外,其他都是她根據結子的形狀和意涵取名,例如佛教八寶之一盤長的盤長結,花團錦簇的團錦結,具有祈福意義的吉祥結,還有根據《禮記》「昏義」得到靈感的母親結。

還有最羅曼蒂克的同心結,初見於南朝梁武帝的〈有所思〉「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以繩結來表達男女愛慕之意。

對於中國結,陳夏生很能推陳出新,並與當代時尚結合,例如運用麂皮材質催生繩結的現代感,或透過漆藝創作出史無前例的繩胎漆結,這些都是在考據之外,希望引導中國結走向更具未來的路。

技藝傳承恆無價

不過,中國結的歷史、藝術地位雖無庸置疑,但距離主流仍遠, 從一起今昔對照可見端倪。1983年歷史博物館舉辦陳夏生的中國編結藝術展時,館內另一處場地正展出旅法畫家趙無極的作品,如今趙無極的畫作在國際拍賣會已從億元起跳,中國結這項技藝實在難以比肩。

對於如此現況,用超過半生心力推廣中國結的陳夏生,選擇以更宏觀而悠然的角度看待,也釋懷。就像她在2019年出版《技湛中國結》一書後記寫道,用文字記載這項技藝,便完成了傳承的重責大任,只要文字不消失,這項優美的技藝(記憶)就不會消失。

*************************

張亞慈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及英國李斯特大學碩士畢業,經歷影劇、消費生活、時尚精品和財經人物,訪過無數中外名人,以可親的文字,細膩的觀察,走進受訪者心中,歷任中時晚報撰述委員、非凡新聞週刊總編輯及Taiwan Tatler 創刊編輯長等。

*************************

Loading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