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號 第66期
2017-08-07
倘使將古今中外所有詠吟山林、謳歌自然的篇章進行分類統計,那麼黃山所積累的文獻量,肯定不比五嶽之首的泰山、或者寓為神話仙鄉的崑崙來得遜色。
「黃山」之名既附麗於軒轅黃帝煉丹升仙的神話,在歷史上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方士和文人前往窺探究竟,唐代大詩人李白即為其一──正如清朝學者沈德潛所言:「黃山亘古來,吟詠始太白。」另一名推廣黃山觀光不遺餘力者,則當推明代的徐霞客;作為一名閱歷名山大川無數的旅行家,他曾兩度登臨此地,但在他眼裡,海拔不到二千公尺的黃山卻彷彿造物主悉心調理的奇幻盆景,盡奪天下群峰之芒。
然而,黃山的美之所以予人「永恆」的印象,關鍵恰恰來自於它的變動不居──大地春回時刻,杜鵑、木蘭和天女花紛紛替巖崖髹抹上豔異的色彩,冬來又有幾場瑞雪,將凹凸有致的峰巒還原成「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的世界。黃山不只晨昏均可觀、四季皆可賞,眾多人文勝蹟更錯落於奇松怪石之間,包括當地最早的接待中心湯院(現址為煉玉亭)、越南國父胡志明曾短暫遊憩的新溫泉樓,以及張大千、郭沫若等名流到訪的玉屏樓(原文殊院)等,無不豐富其人文底蘊。看樣子,這座同時掄得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桂冠的世界地質公園,果真非浪得虛名。
登高望遠而息心
民初的散文大家豐子愷曾如此敘述他的黃山印象:「看山,普通總是仰起頭來看的。然而黃山不同,常常要低下頭去看。因為黃山是群山,登上一個高峰,就可俯瞰群山。」一席話即精闢點出「遊黃山」最殊勝之處,乃在於它並不以線性垂直的單一山峰為標的物;相反的,在重巒疊嶂與朝煙夕嵐之間,行者得以依隨己意探尋諸奧境,自遠近高低等不同視角照見群山的千重面目……因此,與其說「遊黃山」是為了享受攻頂、征服的快感,倒不若說是在追求一份與天地萬物齊一的和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