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長安城!唐墓壁畫在台展出,帶你穿越千年前回到大唐盛世!

2024年「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三部曲」從9月開始在台巡迴展出,歷經嘉義、台東,如今來到台北第三站,日前已於11/15在中國科技大學盛大展開。

文_薛怡青/旅讀 圖_陝西歷史博物館、社團法人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

2024-11-20

唐代是中國藝術與文化的巔峰年代,據史書上記載,唐代的文物、物產、工藝、衣冠,都是當世之盛。唐代壁畫是中國文化的珍貴遺產,以其精美的藝術表現和豐富的歷史內涵著稱。當年的輝煌除了在史冊上的記載之外,如今透過唐代壁畫的出土,更能映證與對照當年的盛世景象。

為了讓大眾更了解壁畫的珍貴,以及文物保護工作者如何將壁畫從古墓裡「遷移」出來,並展現在大眾的眼前。舉辦單位特別邀請陝西歷史博物館保護修護部副主任王佳來台,以「巧手良醫:唐代壁畫的揭取與保護修復」作為主題舉辦了一場專題講座。

中國的壁畫可說是最早、最古老的繪畫形式,這些壁畫廣泛分布於石窟、建築和墓葬中,涵蓋宗教、政治、生活場景等多樣題材。透過壁畫可以了解那個時代背後的故事,因此壁畫又被稱為「牆上的博物館」,具有非常高的歷史藝術與文化價值。

中國壁畫可分為三類:

  1. 石窟壁畫:如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主要以宗教題材為主。

(圖片提供:陝西歷史博物館)

  1. 建築壁畫:如山西永樂宮、北京法海寺,多分布於寺廟和宮殿。

(圖片提供:陝西歷史博物館)

  1. 墓葬壁畫:以唐代墓葬中的裝飾壁畫為代表,展現死者的生活愛好和社會背景。

(圖片提供:陝西歷史博物館)

日前現階段發現的壁畫墓在大陸約接近500座,年代大約從西漢開始,歷經東漢、隨、唐、宋、遼、元、金、明等各朝代。其中,墓葬壁畫在唐代達到頂峰,尤其唐代盛行厚葬,皇室、貴族的大型墓葬之瑰麗堂皇,有多個甬道、墓室、並且入口處是長斜坡的墓道,這些墓道兩旁牆壁上繪製著主人生前的種種。特別是在陝西的關中地區,出土了大量精美壁畫,如昭陵、乾陵等帝王陵墓中的陪葬墓,保存了豐富的藝術資料。

(圖片提供:陝西歷史博物館)

(圖片提供:陝西歷史博物館)

目前能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墓葬壁畫,其實是考古學者們與文物保護工作者運用了非常多的現代科技手法、以及巨大的工程、繁複的工序方式,將墓室中的壁畫遷移到博物館裡,進行文物工藝的保護,為了讓這些千百年前的壁畫能夠更長時間的被保存下來其原貌。

 

(圖片提供:陝西歷史博物館)

(圖片提供: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歷史博物館保護修護部副主任王佳表示,壁畫的保存其實面臨著極大的挑戰,特別是在墓葬深處或靠近地表的壁畫,因受自然環境影響容易出現損壞。再者,有些盜墓者也直接破壞了墓室壁畫的原貌,這都使得能夠呈現在大眾面前的壁畫實屬珍稀難得。「原封閉的墓室一經開封,空氣、溫度、濕度、微生物等都會影響到壁畫的狀態,許多壁畫可能在未被發現之前,就已經遭受不可逆的損害了。」

 

壁畫的製作工藝 中國多屬乾壁畫

在進行古蹟文物修復前,這裡先解說一下唐墓壁畫在當時的製作工藝。以唐代壁畫的製作可分為支撐體(多為磚牆)、地仗層(草泥層與白灰層)及顏料層三部分。王佳解釋:「中國古代的壁畫多屬乾壁畫,需在地仗層完全乾燥後上色,與歐洲的濕壁畫形成對比。乾壁畫雖顯細膩,但耐久性相對較弱。」所以,這也是這些中國古代壁畫出土後,對其後續文物保護的一大挑戰。

(圖片提供:陝西歷史博物館)

 

(圖片提供:陝西歷史博物館)

古蹟文物的保存,若能採用「原址保護」是最佳的選擇,但技術成本非常高,限制也多,甚至還可能因整體自然環境、人為因素等讓出土的古蹟文物遭受到後續更多破壞,而無法長久保存。因此,陝西歷史博物館幾經討論後,採用「異地遷移」方式,也就是將壁畫整體或局部遷移至博物館進行修復和展示。

 

壁畫修復:把古墓裡的「牆」搬回博物館

針對不可移動的壁畫,文物保護工作者以「異地遷移保護」技術,將壁畫從原址轉移至博物館進行保護與修復。一般來說,「揭取」壁畫方式大致有:木箱套取法、膠布黏取法、封貼鏟取法。不過,針對壁畫的體積大小等,有不同的方式。王佳表示,三種方式都各有優缺點,因此,如今遷移修復過程中,陝西歷史博物館的技術團隊就採用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方法,以木箱套取法結合膠布黏取法的綜合技術,將壁畫「揭取」下來,用以確保壁畫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圖片提供:陝西歷史博物館)

(圖片提供:陝西歷史博物館)

(圖片提供:陝西歷史博物館)

(圖片提供:陝西歷史博物館)

為進一步保護修復後的壁畫,團隊還創新性地採用了蜂窩鋁板作為壁畫的支撐體,該材料具備輕質、耐腐蝕等優點,大大提升了壁畫的保存穩定性。

當壁畫被搬移到博物館之後,接下來就是透過現代科技的方式,對壁畫進行修復。首先是清理壁畫的背面與正面,透過紗布黏貼壁畫的背面,製作過渡層、新的支撐體的黏接等工程。背面完成後,緊接著是壁畫正面的修復,同樣的在在修復前進行正面紗布揭取,記錄壁畫正面病害的情況,接著進行表面清理、酥鹼加固、缺失填埔、殘塊拼接、協色處理等多工序。

(圖片提供:陝西歷史博物館)

(圖片提供:陝西歷史博物館)

(圖片提供:陝西歷史博物館)

修復工具部分,王佳笑著表示:工具有很多都是「原創性」!畢竟過去沒有人有經驗,外面也不見得買得到。我們都是透過各種科學或科技的方式,來改造修復文物所需的「專用器材」,比如像是用牙科工具改造成專用的器材,又或者尋找新材料如桃膠等,用這些天然材料對壁畫進行臨時固定或深度修埔。

「修復過程講究『最小干預』與『原真性』原則,盡可能還原壁畫的本來面貌而不作主觀創作。」王佳表示,這是文物修復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當時發現出土是什麼樣子,就呈現是什麼樣子。

當然,最後會再以數位3D掃描等方式,建立數位檔案以永久保存壁畫的數位模樣,使壁畫得以在虛擬世界中長存,減少展出過程中的物理損耗。

 

文化遺產的未來價值

此次展覽展現了唐墓壁畫的恢弘藝術價值,也凸顯了文物修復與科技結合的重要性。王佳指出:「文物修復是與時間賽跑的工作,雖然無法阻止文物老化,但我們可以延緩其損壞,並以數位方式永久保存其最真實的面貌。」

唐墓壁畫的修復工作仍在持續推進,未來將有更多珍貴的歷史藝術遺產通過科學技術重新煥發光彩。

(圖片提供:社團法人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

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古蹟文物修復工作如同一場靜謐的修行。每一塊被修復的壁畫,都是對歷史的一次深情回望。在歷史的長河中,古蹟文物記錄著人類文明曾經的輝煌,守護著那段盛世的記憶,讓古老的文明在現代社會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邀請你能一起到展覽現場,感受那份穿越千年的文化之美。

==================

展覽資訊:

「盛世壁藏~唐代壁畫文化特展」共規劃三部曲,首部曲介紹壁畫中的唐代盛世輝煌;二部曲描繪唐人節慶與日常;三部曲則以「青春年華」 的嶄新視角,呈現壁畫中唐代青春男女的身心活動與生活情趣。展場分為夢想之都、錦瑟年華、歡歌笑語、逐夢青雲、青年力量等單元,展出精選自陝西歷史博物館等館所珍藏的四十多幅精彩壁畫。

展覽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陝西省文物交流協會、陝西歷史博物館、社團法人中華翰維文化推廣協會主辦。不僅策劃精彩的展覽內容,也在展場設計壁畫臨摹體驗、漢服體驗、曲水流觴遊戲臺、展場解謎遊戲、票選活動等多項周邊活動,以多元有趣的互動模式,生動展現一千二百年前唐代的盛世景象、城市發展、社會風貌與唐人開放包容的時代精神及豐富樣態。

中國科技大學藝文中心

臺北市文山區興隆路三段56號(格致樓1樓)

文湖捷運線萬芳醫院站走路5分鐘即抵達

11/15(五)~12/20(五)

週一至週日09:00-17:00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