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念有慈會客室:瀰漫藥材香氣的導演夢 境外即思張哲龍築夢大稻埕

文_ 張亞慈/ 旅讀 圖_ 陳育陞/ 旅讀、張哲龍提供

2024-12-09

這幾年,複合新舊都會風格的大稻埕吸納了不少藝文人士進駐,含納著美、歐、日本和台味,逐漸散發不一樣的混合風。
「境外即思」共創團隊創辦人張哲龍,也是如今大稻埕這股複合浪潮的造浪者。

2024年末,走進台北大稻埕,空氣裡隱約可聞的中藥味,如絲綢般緩緩釋放,新舊交替的樓房風貌,併陳歷史與現代的軌跡,市井的生命力,在此格外有歲月的感覺。
好幾年來,張哲龍總是流連在大稻埕,那股淡淡的中藥香,正是吸引他的魅力之一。


張哲龍小檔案

現任「境外即思」共創劇團負責人暨藝術總監。成大工設系、北藝大學劇設系碩士畢業。曾任北藝大戲劇系與劇設系講師、大稻埕國際藝術節共同發起人暨藝術總監、兩廳院「戲台咖」空間設計及「戲台說」品牌設計總監。設計作品涵蓋現代戲劇、舞蹈、科技藝術及空間設計等,近期編導電影劇場〈死刑犯的最後一天〉。


愛上大稻埕 竟是因為中藥味

畢業於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系、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碩士班,張哲龍這幾年不斷產出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包括以〈鯽魚〉獲得2024年第26屆台北文學獎舞台劇本組優等獎,以及疫情期間的2022年台灣燈會在高雄衛武營燈區主燈,以打破傳統生肖思維主燈〈島嶼記憶‧光舟劇場〉讓民眾留下深刻記憶,還有2018年台北時裝週以呈現跳框思維的主舞台營造美感話題。他回憶,當年畢業後陸續擔任幾位知名藝術家、導演的助理,後來自己也逐步走向劇場、導演、編劇、舞台設計的世界。因為工作關係,常去永樂市場買布,或去太原路買材料,在大稻埕所聞到的這股氣味,竟莫名覺得熟悉。

回家後,他仔細回想這股氣味源自哪裡,才記起,小時候放學後會到阿公的中藥行做功課,「這是家鄉的味道」。

帶著回憶,與對藝術的熱情,張哲龍長年將大稻埕當成行動辦公室,去熟悉的咖啡店,找熟悉的座位,工作告一個段落,就漫步到朋友的工作室,和其他懷抱夢想的藝術工作者小聚。

張哲龍形容,他現在的工作挺像〈少林足球〉的團隊,臨時成軍,但實力很高強,工作型態無恆常風格,依不同任務號召不同成員,自然結識許多志同道合的同好,而且這社群仍不斷擴大。

「境外即思」就是這社群的具現。他創造了一個根據地,讓各路藝術家、音樂家、演員,都能在此發聲,這是屬於大稻埕的文化沙龍。

張哲龍(騎三輪車者)是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發起人之一 ©張哲龍提

阿公張明月和藥房騎樓唱南北管的同好 ©張哲龍提供

張哲龍與姐姐和外公張明月©張哲龍提供

畫家父親六字箴言:不要隨波逐流

大稻埕給了張哲龍家的感覺,讓他流連駐足,但事實上他之於大稻埕是不折不扣的異鄉人。出生於嘉義朴子的張哲龍說,在他祖父那個年代,很多朴子的知青都犧牲在混亂的歷史時局,支持藝術文化的祖父卻能安然無恙──正因為祖父經營中藥行,藥舖成了護身符。

在歷史悲劇後,張哲龍的祖父仍不改初衷,一如既往熱愛藝術,子女也都投身於藝文界,開枝散葉到各個藝術領域,成了畫家、雕塑家、設計師、音樂家,其中一位成為知名的阿波羅畫廊經營者。

而張哲龍的父親則是一位自由自在的畫家。從小,張父不曾對兒子的前途說過帶有壓力的話,只常講六個字:「不要隨波逐流。」

在他的記憶中,父親相當奔放不羈,而他給自己的評價,則是聽話、自律。他說,大概在小學五年級,他才第一次「暴走」,當時老師交待他畫一幅母雞帶小雞的畫貼在布告欄,他很聽話地熬夜完成,隔天繳卷,老師覺得他畫太好,竟認為他拿父親的畫交差,還要他罰站。張哲龍說,那種被誤會的崩潰心情,至今難忘。

雙子座的畫家父親,近日常隨張哲龍工作,穿梭於各電影片場,前一陣子他只是幫忙帶孫子逛逛,卻被電影的劇組相中,找他試鏡。張父不驚不喜、沒有得失心,結果後來真的中選,演出片中女主角的父親。

逐導演夢 繞道而行二十年

相較於父親的放鬆、自在,張哲龍的每一步都走得比較有考驗性,因為他的理想是成為電影導演。他形容自己「為了當導演,已經繞道而行二十年」,因為這條路真的不容易,需要歷練,「導演和策展人,都需要絕佳的整合能力,這教不來的,要自學。學校只能教技術,但教不了歷練。」

在歷練的路上,一件往事讓張哲龍記憶猶新。2010年,他擔任美國導演Robert Willson的助理舞台設計,製作〈鄭和1433〉。Robert Willson習慣在排練時想到做法,某次在台北排練時,臨時在晚上8點告訴他:隔天早上11點,要一個8米高,可以飛起來的巨人。

這麼緊急的任務,卻沒有嚇到張哲龍。他知道材料行已經打烊,於是先將巨人的架構想清楚,等到隔天早上9點,太原路材料行一開門,就火速衝進去採買,接著到新店表演36房組合,上午11點準時交件,這效率讓Robert Willson眼睛一亮。

除了和國外優秀藝術家合作,異地旅行也是張哲龍吸取能量的好方法。他說,大學畢業後,原本還想去德國唸書,但無意間聽到父母討論借錢的事,於是直接打消念頭,決定用旅行吸取「類留學經驗」。他有時去巴黎,有時去紐約一個月,然後一天看三個美術館或幾場劇場演出,這種時空解構、重組的經驗,也持續給他往導演前進的動力。

破除常規 打造一幕幕動人詩意

在邁向導演的過程中,因為生計與緣分問題,讓張哲龍走了不少蜿蜒路,每個角色都在融合中創新,或在創新中融合,「我盡量讓每個案子變成我想要的樣子」,並打破一些約定成俗、理所應當。

例如花燈,在張哲龍的世界裡就非必然是生肖燈。製作2022年衛武營主燈之前,適逢疫情,他心想「兒子出生到現在都還沒有脫離過口罩,真的很不捨」,不久後還為此寫了一首詩。

後來去公部門提案時,張哲龍朗誦了那首詩,主題描述一個男孩在開滿蒲公英的草場上睡著了,並設計出一名身長40米、光是頭就有8米的男孩橫臥衛武營建築。這樣的詩意真誠,成功讓公部門點頭,也成功讓觀眾驚艷。

張哲龍認為,在社會寫實與藝術現實中歷練,是擔任導演最好的養分,有了和各國菁英及不同導演合作的經驗,他知道要和各方人馬相處,不能只靠語言能力,專業知識、寬闊心胸也不能少。面對種種考驗,張哲龍笑說,韓國名導李滄東40歲才當上導演,他還有時間。

坐在中藥街舖的咖啡廳,張哲龍談到渴望擁有一個空間,讓「境外即思」可以傳遞下去,也談到對電影導演工作的不變理想。現實雖多考驗,卻無損夢想延續,他祖父經過歷史磨難仍不棄對藝術的熱情,樂於與眾人分享,那股堅持,看來也交棒到了他身上。

張哲龍2022 台灣燈會衛武營主燈設計 ©張哲龍提供

張哲龍2018 台北時裝週舞台設計 ©張哲龍提供

*************************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來去蘇州找伯虎!蘇湖系才子》

2024年12月號 第154期

https://orstyle.net/product/no154/

*************************

張亞慈

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及英國李斯特大學碩士畢業,經歷影劇、消費生活、時尚精品和財經人物,訪過無數中外名人,以可親的文字,細膩的觀察,走進受訪者心中,歷任中時晚報撰述委員、非凡新聞週刊總編輯及Taiwan Tatler 創刊編輯長等。

*************************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