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喝樂是什麼?看《錦繡安寧》一窺「宋代芭比」的真實樣貌

文_ 李開周 圖_《錦繡安寧》官微、Public Domain、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2025-01-14

去年10月,湖南衛視播出古裝劇《錦繡安寧》,這部劇以宋朝為歷史背景,劇中男配角陸嘉學為得到女主角羅宜寧芳心,得知羅宜寧喜歡磨喝樂,便給對方製作了整整一桌磨喝樂。

陸嘉寧苦心雕塑磨喝樂 ©《錦繡安寧》官微

首先可以確認,磨喝樂不是飲料,也不是點心,而是一種人形玩偶,有點兒像今天的芭比、公仔、泥娃娃。關於這一點,北宋開封風俗文獻《東京夢華錄》和南宋杭州風俗文獻《夢粱錄》可以作證。

《東京夢華錄》第八卷〈七夕〉記載:「七月七夕,潘樓街、東宋門外瓦子、州西梁門外瓦子、北門外、南朱雀門外街及馬行街內,皆賣磨喝樂,乃小塑土偶耳。」每年七月七,開封潘樓大街、東城宋門外瓦子(娛樂場所)、西城梁門外瓦子,以及北城北門外、南城朱雀門外大街、市中心馬行街,都有商販售賣磨喝樂,實際是泥塑人偶。

《夢粱錄》第四卷〈七夕〉記載:「七月七日,謂之七夕節,……內庭與貴宅皆塑賣磨喝樂,又名摩睺羅孩兒,悉以土木雕塑。」七月初七是七夕節,從皇宮大內到深宅大院,都要置辦磨喝樂,又叫摩睺羅孩兒,全用泥土或木材製作。

《東京夢華錄》裡的磨喝樂是泥塑,《夢粱錄》裡的磨喝樂是泥塑或木刻,而南宋話本《碾玉觀音》還提到玉雕的磨喝樂:南宋大將張俊得到一塊美玉,問府上工匠能雕成什麼造型,其中一個玉匠答道:「這塊玉上尖下圓,好做一個摩侯羅兒。」摩侯羅兒就是摩睺羅,摩睺羅就是磨喝樂,張俊府上的玉匠認為能把美玉雕成磨喝樂,說明有玉雕而成的磨喝樂。

傳宋蘇漢臣〈貨郎春擔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貨郎擔上售賣許多磨喝樂。© 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宋代芭比怎麼穿?造型大解密

泥塑、木刻、玉雕,磨喝樂材質各別,究竟長什麼樣子呢?南宋杭州風俗文獻《繁盛錄》這樣描述:「御街撲賣摩睺羅,多著乾紅背心,繫青紗裙,亦有著背兒、帶帽兒者。」臨安城御街上售賣的磨喝樂,上身穿深紅色背心,下身穿青紗裙,外罩背兒,頭戴帽兒。背兒即褙子,是宋朝青年女子最常穿的外衣。罩褙子,穿青紗裙,典型的女生裝束,這些磨喝樂以少女為造型,相當於宋朝版本的芭比公主。

宋朝其他文獻裡的磨喝樂很少注明是少女造型,更多是兒童造型。例如《東京夢華錄》卷八〈七夕〉:「小兒須買新荷葉執之,蓋効顰磨喝樂。」《夢粱錄》卷四〈七夕〉:「市井兒童,手執新荷葉,效磨喝樂之狀。」還有《武林舊事》卷三〈乞巧〉:「小兒女多衣荷葉半臂,手持荷葉,效顰摩睺羅。」七夕當天,小男孩和小女孩上街,每人手裡舉一隻荷葉,就像磨喝樂活了一樣。

由此可見,宋朝既有紅衣青裙少女造型的磨喝樂,也有手持荷葉兒童造型的磨喝樂。但不管什麼造型,磨喝樂的上市時間都在七夕,並不是一年到頭都賣。前面提到的南宋話本《碾玉觀音》裡,當玉匠建議張俊把美玉雕成磨喝樂時,張俊當即便說:「摩侯羅兒只是七月七日乞巧使得,尋常間又無用處。」最後那塊美玉被雕成一尊觀音。

北宋定窯白瓷孩兒枕(國立故宮博物院藏)。此類嬰孩造型雕塑,反映當時磨喝樂綵裝節慶的風尚。© 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北宋白釉珍珠地娃娃臥蓮瓷枕(開封博物館藏)© Public Domain

是七夕女神還是兇惡蟒神?

從宋朝到今天,相隔千年左右,今人看到「磨喝樂」這個詞,必然感覺陌生甚至怪異──宋朝人過七夕,為什麼要買磨喝樂呢?磨喝樂的名字又是怎麼來的呢?

如果問《夢粱錄》的作者吳自牧,他肯定懵懂,因為他在《夢粱錄》中寫道:「此東都流傳,至今不改,不知出何文記也。」磨喝樂是北宋東京開封流傳過來的習俗,到南宋末年依然不變,不知道出自哪一本經典。

問《東京夢華錄》的作者孟元老,他倒是給出了解釋:「磨喝樂,本佛經摩睺羅,今通俗而書之。」(《東京夢華錄•七夕》)磨喝樂本是佛經裡的摩睺羅,人們覺得寫摩睺羅太麻煩,便寫成「磨喝樂」。

佛經裡有摩睺羅嗎?確實有,又作「摩睺羅伽」,是對梵語maho raga(天城體梵文的拉丁文轉寫)的音譯,maho為大,raga為蟒蛇,摩睺羅即大蟒神,是佛教八部護法神「天龍八部」裡的一部。然而,大蟒神的形態非常兇惡,蛇頭而人身,跟宋朝磨喝樂的少女造型和兒童造型都對不上。

現代多數學者認為,孟元老解釋有誤,磨喝樂並不是佛經裡的「摩睺羅」,而是佛經裡的「羅睺羅」。羅睺羅即Rāhula,是釋迦牟尼的兒子。按《佛本行集經》記載,羅睺羅在母親肚子裡住了六年,一出生就會說話,聰明伶俐到了極點。假如宋朝人錯把羅睺羅當成摩睺羅,又把摩睺羅寫成磨喝樂,倒能解釋得通。但是,沒有任何一部佛經記載羅睺羅是七夕出生,也沒有記載羅睺羅跟七夕有什麼關係。

著名學者胡適獨闢蹊徑,將磨喝樂解釋為佛經裡的「呵利底母」,唐宋時期意譯為「鬼子母」,造型是一個女人抱著小孩。但問題是,宋朝的磨喝樂並不是女人抱小孩,而是單獨一個小孩,或者單獨一個少女。

到目前為止,學術界始終沒能在磨喝樂起源問題上形成定論,無論哪一種解釋都不足以令人信服,所以我們只能存疑。也許有一天,當更多的文獻和考古成果出現以後,這個問題才能有清晰並可靠的答案。

大叔們才是磨喝樂鐵粉?

回到開頭提出的問題,《錦繡安寧》的女主角羅宜寧為什麼喜歡磨喝樂?歷史上宋朝女生難道真的喜歡磨喝樂嗎?

從流傳下來的宋人詩詞和宋人筆記來看,磨喝樂跟女生的關係並不明顯,那些製作磨喝樂、欣賞磨喝樂、收藏磨喝樂、贈送磨喝樂的主流群體,反而是一幫男人。

舉例說,司馬光寫過一首〈和公達過潘樓觀七夕市〉,敘述他跟同僚在開封潘樓逛七夕市場,被一隻價格昂貴的泥塑磨喝樂吸引住了。司馬光的門生晁說之寫過一首〈贈鄜州田玘〉,誇讚朋友田玘田順郎手藝精巧,製作的磨喝樂活潑可愛,彷彿擁有生命。晁說之的門生王安中寫過一首〈七夕日送泥兒與彭少逸代簡〉,七夕之時給朋友彭少逸送禮,送了一隻磨喝樂。

到了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撰寫《老學庵筆記》,回憶他小時候最喜歡的玩具,那是一對坐著的磨喝樂,屁股底下題款「鄜畤田玘制」,而這個田玘恰好便是晁說之誇讚的田玘田順郎。

陸游有一位好友,是南宋另一位著名詩人楊萬里。西元1191年七夕,有人向楊萬里贈送禮物,除了美酒、果品、蜜餞,還有磨喝樂(參見楊萬里〈謝余處恭送七夕酒果、蜜食、化生兒二首〉)。

被磨喝樂吸引的司馬光是男人,擅長製作磨喝樂的田玘是男人,小時候愛玩磨喝樂的陸游是男人,向朋友贈送磨喝樂的王安中是男人,被朋友贈送磨喝樂的楊萬里也是男人。有沒有女生喜歡磨喝樂呢?也許有,但現存的宋詩宋詞和宋人筆記裡沒有留下證據。

如前所述,磨喝樂只在七夕售賣,而七夕要乞巧,乞巧的主角是女生,大概因為這個緣故,《錦繡安寧》的主創團隊才要讓女主角羅宜寧喜歡磨喝樂。同樣如前所述,宋朝既有兒童造型的磨喝樂,也有少女造型的磨喝樂,那些紅衫青裙的磨喝樂擺出來,女生們喜歡也是符合常理的。

明代畫家仇英〈乞巧圖〉(國立故宮博物院藏),香案上的泥偶即是磨喝樂。© 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歡迎加入太白粉!》
2025年1月號 第155期
https://orstyle.net/product/no155/

*************************

李開周
專欄作家,古代社會生活史研究者,擅長將生硬歷史以活潑生動方式呈現。出版書籍數十本,著作有《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包公哪有那麼黑:你所不知道的包青天》、《千年房市:古人安心成家方案》與《誰說不能從武俠學數學?》等。

*************************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