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馬來西亞東岸:600年客家庄、粉紅廟宇、馬來西亞東岸隱藏版秘境大公開

文、圖_黃偉雯/旅讀
2025-03-28

馬來西亞雖是台灣人熟悉的國度,但觀光比較盛行的區域,還是集中在馬來半島西岸。位在東岸的吉蘭丹、登嘉樓、彭亨三州,則有最美海岸線三號公路。這裡華人較少,因此華人世界對它相對陌生,但卻擁有豐富的人文與美食值得大家探索。

明代以前,已有華人透過海上絲路來到東南亞各地貿易經商,在這當中,就包括了鄭和下西洋。留在東南亞的華人男性,當中許多人與當地女性結婚,其後代子孫受到當地風土民情的教育影響,稱為「土生華人」。

在大航海時代的帝國主義脈絡下,荷蘭、英國先後前進東南亞,於1824年簽訂《英荷條約》,鞏固了英國在馬來半島的殖民統治,檳城、馬六甲及新加坡於焉成為馬來半島的政經中心。英國為了統一行政與財政,於1826年將這三地合併成為「海峽殖民地」(又稱三州府,總部一開始設在檳榔嶼,隨後遷至新加坡),在「海峽殖民地」出生的華人就被稱為「峇峇娘惹」。

你所不知道的土生華人

南宋趙汝適撰寫的《諸蕃志》首度提到了「吉蘭丹」這個地名,而《明實錄》也提到鄭和等人曾來到了吉蘭丹。18世紀出版的《海錄》一書,則首度提及在吉蘭丹生活的土生華人。與海峽殖民地的峇峇娘惹不同,吉蘭丹因為相鄰泰國,所以不少來自福建的華人是與當時稱為暹羅的女性通婚,形成特殊的「福建暹」族群。

峇峇娘惹與福建暹雖都是土生華人,但兩者差異不小。西岸的峇峇娘惹大多住在城市,與英國殖民者關係密切,經商有成、家境殷實,吃穿用度頗為精緻,相較其他以勞力維生的華人來說,可以說是菁英階層。而馬泰邊界的福建暹大多從事農林漁牧工作,更大程度受到暹邏與馬來文化影響,食衣住行與峇峇娘惹相當不同。

比如吉蘭丹的土生華人男性,往往穿著襯衫套上一條沙龍,所居住的房舍也是富有南方特色的干欄式建築,閒暇時間會看泰國人喜歡的皮影戲、放馬來人傳統的風箏、提著鳥籠到公園去參加「鳥的歌唱比賽」,至於語言則是福建方言摻雜泰國話與馬來語。這種吉蘭丹農村華人使用的語言,其他地方的人未必聽得懂。不過隨著教育的發展與普及,年輕世代使用的馬來語、華語和英語,普及程度已經超越泰語和特殊的吉蘭丹福建方言。

在吉蘭丹有座「土生華人文物館」,雖然沒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館藏豐富,非常感人的是竟然免門票,營運仰賴當地華人社群捐獻。根據館方人員說,需要募款的時候,他們也會向馬來友族募款。很多人會單向地疑心:華人少的地方會不會有相對弱勢或種族摩擦的問題?但其實在民間,既然大家同在一片土地長大,情誼自是不分你我。

華人對於馬來半島東岸相對陌生

吉蘭丹土生華人文物館

土生華人受暹、馬文化影響深

在那遙遠的地方,有座客家庄

在吉蘭丹州的南邊,有座城市叫作話望生(Gua Musang),原名可以發現一個熟悉的單字──享譽國際的榴槤品種貓山王Musang,話望生正是貓山王的原產地(只是後來被帶到彭亨州的勞勿縣DaerahRaub嫁接,一舉成名)。話望生是由彭亨州進入吉蘭丹州的第一個城市,也許知名度不高,但是這裡有全馬唯一在石灰岩山下的老火車站,目前老站已經停用,但悠然的山景配上帶有歲月感的站牌,馬來西亞國旗、吉蘭丹州州旗,還有KTM馬來亞鐵道公司的標誌,這個景色真的是好看極了!

離開話望生後,朋友說等我們開到水月宮就有地方可以上廁所了。聽到水月宮,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曾在印度加爾各答的老中國城區看過,那時印象最深刻的是粉紅色的布幔,於是我脫口問:「待會那座水月宮是不是粉紅色的?」當時一車的朋友還覺得我哪來這麼天真的想法,卻沒想到,當車子駛近布賴村的水月宮前,映入眼簾的就是粉紅色的牆面。

這座水月宮是布賴村百姓的信仰中心,目前看到的建築是一九六〇年代重建的廟宇,除了拜觀音也拜三奶夫人。廟裡掛滿了老照片,牆上的捐款芳名錄還清晰地刻在上面,靜謐的廳堂陽光、香火繚繞,形成時光停滯的靜止空間,我們靜靜地看著這座水月宮的沿革,想起在布賴村口看見的一塊寫著「1426」的招牌,當時以為是伊斯蘭曆(注一),但是眼前這歷史感滿滿的牆面,似乎宣告村口的招牌,確實是在提醒我們:這是一座已有600年歷史的小鎮。

注一_伊斯蘭曆的1446年,是西元2024年3月20日至2025年3月20日。

有著粉紅色牆面的水月宮

600年前,從廣東來到這裡挖金礦的客家人,因為地點既不靠海也不靠泰國,與其他地方的土生華人沒有交集,遺世獨立地存在了600年。這600年當中歷經了其他華人的搶礦、州政府批准私人企業採金、強行徵用土地等等波折,後來又因為英國殖民政府一聲令下,久居此地的客家人再度被迫搬遷至英國人圈地的新村(注二)居住……凡此種種,風風雨雨的600年,讓布賴村遲至1980年代後期才出現第一條聯外柏油路,逐漸為人所知。

注二_新村是指1948年馬來亞共產黨進行武裝抗爭後,當時仍隸屬英國殖民統治的馬來亞聯合邦(Federation of Malaya)發布「緊急命令」,限制種橡膠或務農的華人們,只能在上午6點至傍晚7點到森林或田地工作。目前在西馬仍有400多個華人新村存在。

小泰國的寺,小泰國的食

道北縣位在吉蘭丹州的最北邊,鄰近泰國,因此又有「小泰國」之稱。這裡有許多中泰緬風格融合的佛寺,像是坐佛寺(Wat Machimmaram)有東南亞最大的坐佛像,獲得泰皇賜九粒舍利子,寺內有六尊歷史超過百年的檀香木雕佛像;臥佛寺(Wat Pothivihan)最初稱為「菩提樹佛寺」,這裡有棵超過百年的菩提樹,因常駐僧眾籌建了臥佛像,而以臥佛寺命名,這座寺廟的特色是樹中佛,沒有老樹盤根的奇景,但搭配古樸磚瓦依舊十足中南半島風情;龍船佛寺(Wat Mai Suwankhiri)得名於寺中一艘龍形的船,廟宇建築讓人彷彿置身泰北清萊一帶的白廟,在此不可錯過小吃店的一道蔬菜拌飯Khao Jam,承襲泰南的野菜拌飯Khao Yum(kaho在泰文裡是飯的意思,yum則是多種葷素食材攪拌),是吉蘭丹必嘗米食料理。

道北縣有許多中泰緬風格融合的佛寺


建築仍帶有中南半島色彩

臥佛像由僧侶們籌建

龍船佛寺因為龍形船得名

在我初來吉蘭丹的時候,只計畫要品嘗這裡出名的藍花飯Nasi Kerabu,偏偏大家告訴我最有名的是「綠色的飯」,也就是這道野菜拌飯。綠色的飯是用多種蔬菜搗爛出汁後煮成米飯,帶有淡淡的草綠色,配上切得碎碎的香茅、薑花、薄荷、紅蔥絲、魚鬆等等,鋪在綠色的飯上,淋上當地人製作的budu(吉蘭丹魚露)配上幾枚蝦片,就是色香味俱全的中泰庶民美食,健康又低脂,我可以天天吃也不厭倦。

所謂「中泰料理」,其實還是泰國餐,只是掌廚的是福建暹或是華人。代表菜色除了Khao Jam之外,生菜飯Nasi Ulam則是使用大量的生菜,搭配白飯沾著魚露和辣椒醬,一口生蔬飯一口炸魚或炸雞,又是另種中泰日常。

↑此地所謂中泰料理其實是華人掌廚的泰國菜

大量生菜健康又低脂

搭乘飛機外賣的飯

馬來人是米食的民族,對於米食的講究一點不輸華人。吉蘭丹著名的米食料理,除了前述的野菜拌飯、藍花飯和生蔬飯之外,達崗飯Nasi Dagang同樣不可錯過。這道料理通常是由白米與糯米混和,用椰漿搭配紅蔥頭煮,再配上魚咖哩和醃菜一起吃。Dagang在馬來文有「貿易」的意思,所以也有人稱之扁擔飯,因為以前的人們就這樣挑著飯菜各地叫賣,在吉蘭丹還可以吃到本地紅米烹煮的版本。

由於吉蘭丹的米飯料理精緻又出色,所以出現了一種名為Air Dinging的商業模式,每天從網路或是whatsapp下訂單,這些好吃的吉蘭丹美食就會搭著國內航班送往各州,這些「搭著飛機的外送餐」的死忠客戶有許多,馬來西亞聯邦直轄區太子城(Putra Jaya)的公務員們就是其中之一喔!

達崗飯不容錯過

大巴剎:覓食、尋寶、賺氛圍

吉蘭丹的大巴剎Pasar Besar Siti Khadijah位在首府哥打巴魯(Kota Bharu),可以說是必去的覓食與尋寶點。這座大巴剎採八角型設計,多巴胺彩色屋頂無論從一樓往上拍,或從二樓往下拍,誰拍誰好看,是許多人一定會打卡的點。大巴剎有很多個出入口,占地不小,一樓是生鮮蔬果,二樓是各種乾貨香料,三樓則是服裝與藝品等,多數攤商以女性為主。

色彩鮮艷的南洋食材

大巴剎一次解決食與購

如果生鮮蔬果不適合觀光客採買,那就往上走,可以買到很多泰國進口的零食和泡麵。三樓的傳統服飾如果不合穿,不妨買一個吉蘭丹最著名的手工藝品──馬來月亮風箏Wau Bulan,一塊的馬幣紙鈔上就有這個馬來風箏的圖樣呢!

馬來風箏博物館,展示了吉蘭丹最重要的手工藝品。

自己的風箏自己動手畫

馬來月亮風箏登上馬幣一元紙鈔,重要性可見一斑。

若是逛累了,可以到二樓熟食中心休息一下,順便體驗馬來文化中的小吃攤瓦隆warung,一個ㄩ字型的吧檯,桌面上擺著很多小食,老闆站在裡面,要飲料要熟食都能立刻張羅,一面張羅一面閒話家常,這是典型馬來文化中的飲食日常。

坐在warung前,我喝了一瓶本地汽水廠生產的沙士汽水,其實不是很好喝,但冰塊消暑、瓶裝復古,氛圍感立刻拉滿滿。此情此景,汽水好不好喝已經不是太重要。

*************************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時光迴旋的地方──旅居雲南》
2025年3月號 第157期
https://orstyle.net/product/no157/

*************************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