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風入味:台南安平的17世紀貿易故事

文_張慧萱/旅讀 圖_陳育陞/旅讀、Public Domain、視覺中國

2024-11-04

商貿,可以讓人煙稀少的荒野變成人來人往的市鎮,也可以徹底改變一個地方的飲食習慣。

17世紀的大員,轉口貿易於此蓬勃發展,各種貨物在島上來去。荷蘭人不僅從南洋引進芒果與虱目魚,更為台南種下歐風飲食文化種子,如今在台南,依然能尋覓到一眾優質的歐式餐廳。

安平古堡。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首任福爾摩沙長官宋克登陸台灣後,隨即在大員沙洲上興建奧蘭治堡。有趣的是,荷蘭西印度公司同樣在北美洲東部建立了一座奧蘭治堡。大員的奧蘭治堡後來改名為熱蘭遮堡,即為今日安平古堡。分為內外城的熱蘭遮堡佇立此地四百年時光,僅存的一堵殘牆看著海上過客來來去去,見證著台南物換星移。

原名_熱蘭遮堡 始建年分_1624年 建造者_荷蘭東印度公司 ©陳育陞/旅讀

 

大員登上世界舞台

天與海交會之處,巨大船首斜桅劃破霧氣,載著紅髮白膚的奇異人士向著海岸線駛來。狂風怒吼之下,克拉克大船上的紅白藍旗幟獵獵作響,那聲音聽來似乎暗喻著變革與不祥。後來小島上的原住民們都知道了,那些船隻來自大洋彼端,由一個名叫荷蘭共和國的地方派出,他們隸屬於南洋荷蘭東印度公司。於是,太平洋邊緣被葡萄牙人稱為福爾摩沙的這座島嶼,不再只存於水手們口耳相傳中。她平靜萬年的生活被投入一顆震撼彈,被迫拉上擾攘的世界舞台。

1640年荷蘭人所繪福爾摩沙 ©Public Domain

 

稱霸東亞!先破壞西葡貿易

17世紀海洋上群雄爭霸,台灣島附近海面也上演著大風大浪的情節。野心勃勃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下文簡稱公司)遠赴東亞,占領巴達維亞掌握南洋海上貿易路線後,對與中國通商帶來的龐大商機虎視眈眈。畢竟看著西班牙、葡萄牙與明朝商貿絲綢與瓷器中獲得的巨額利潤,這可比一桶桶香料值錢多了。1603年的卡塔利亞搶劫案轟動一時,公司從劫掠的葡萄牙卡塔利亞號(Santa Catarina)上,扣押1,200捆中國生絲與10萬件瓷器,獲得340萬荷蘭盾收益,這使得公司資本額增長超過50%。於是,與明朝貿易以及打擊西班牙勢力,成為公司兩大方針。

繪有熱蘭遮堡與普羅民遮城古地圖 ©The Met/Public Domain

但當時明朝實施嚴格海禁政策,與其通商並不簡單。而公司亞洲根據地巴達維亞相距中國又太遠,因此建立一處靠近福建漳州月港的荷蘭聚落成為首要目標。1622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商務員雷爾生率領艦隊進攻澳門,不料卻慘遭滑鐵盧。荷蘭人退居澎湖後又再次被明朝驅趕,無計可施之下,公司將眼光放向距離澎湖不遠的「化外之地」──福爾摩沙。且讓我們翻開17世紀大員商館人員的日誌,來看看當時他的所見所聞。

赤崁樓。1625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以15匹布匹向西拉雅族新港社購得赤崁土地,於此興建普羅民遮城並規劃赤崁市街。不過在清朝時普羅民遮城遭遇天災與人禍而損壞,如今海神廟及文昌閣是於1965年重建。

原名_普羅民遮城 始建年分_1625年 建造者_荷蘭東印度公司 ©視覺中國

 

化外之地藏巨大機緣

1624年8月,荷蘭東印度公司首任福爾摩沙長官宋克從Tayowan登陸。早在荷蘭人抵達之前,盤據馬尼拉的西班牙人、鄭芝龍與顏思齊帶領的海上盜匪集團以及日本商人,都將福爾摩沙當成自由貿易集散地。明朝需要日本生產的白銀與銅、鐵,日本則想要明朝絲綢與瓷器,大員不受任何人管轄,儼然是雙方最佳交易地點。因此,荷蘭人占據地利之便,接管這座暗藏巨大商機的海上樞紐,不僅對各方勢力徵收港口通行費與稅賦,更在各國交易中橫插一腳。

1633年3月23日,《熱蘭遮城日誌》中能一窺當時活絡的海上貿易情況:「有一艘戎克船從中國來,載有精美的瓷器……lackpaus(禮部),即國王的幕僚們,決定,每年將批准八艘戎克船完全自由地運各種商品去大員交易,那些幕僚們並授權給廈門的游擊發行那些通行證;但相對地,公司必須承諾以後任何時候都不派荷蘭船來到中國沿海,如此,則將把我們想要的以及需要的各種貨物,足夠地運來大員。」荷蘭人每年從大員出口約7萬張鹿皮,大部分銷往日本,用來作為武士的甲冑內襯。從日本人身上賺得大量銀兩後,再向中國商人購買大批生絲與瓷器運往歐洲銷售,同時也向中國商人兜售硫磺、砂糖,以及從東南亞運來的胡椒、丁香等香料。彼時的大員,是東亞海上當之無愧的貿易中樞。同時荷蘭人還從南洋輸入芒果、蓮霧、釋迦等作物,以及如今台南餐桌上常見的虱目魚,對於此地飲食習慣帶來深遠影響。

上文同天的日誌中還記載:「昨天由船長Claes Janssen帶進來的那艘戎克船,經詳細盤問該船的船長和舵手之後……由於該戎克船及那些人都是屬於一個西班牙人的,所載的貨物也大部份是西班牙人的,我們的世仇的,因此決定予以沒收,留作公司取得的利益……」彼時荷蘭與西班牙正在進行八十年戰爭,對於能削減西班牙國力之事荷蘭人可不會手軟。大員正好位於中國與呂宋島之間,對於荷蘭人截斷中西貿易格外有利。這座全新據點,實現了公司來到東亞的兩大目標。

熱蘭遮博物館。位於安平古堡內的熱蘭遮博物館,前身為始建於1882年的安平稅務司公館。雖然不是由荷蘭人建築,但目前館內展示著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台灣時期的重要史料。常設展「從大員到台灣」以荷蘭人視角切入,解析荷蘭人來台始末,以及彼時大員市鎮樣貌。同時博物館還推出AR擴增實境技術,只要下載專屬APP「再現熱蘭遮堡」,即能透過手機與現場實景互動,探索百年前堡壘面貌。

原名_安平稅務司公館 始建年分_1882年 ©陳育陞/旅讀

 

大員上的超級堡壘

1635年2月20日,福爾摩沙長官寫給公司總督的記錄:「這個計畫下面要當作最高主管的住處,上面當作儲藏絲的倉庫的新建築物。」儘管最初來到大員只是無奈之下的選擇,但為了成為東亞不可或缺的轉口港,建設堅固堡壘、倉儲與市鎮規劃成為當務之急。熱蘭遮堡是一座兼具政治性與功能性的實用堡壘。城堡主要分為上下兩部分與外堡,其中包含長官公署、倉庫、營房、教堂與監獄等。一座能保護重要貨物的倉儲中心在熱蘭遮堡逐漸落實。

大員港市鳥瞰圖 ©Zeeuws Museum/Public Domain

1660年2月9日,《大員決議錄》寫到:「我們發現,過去這段時間,只有極少數商船從中國輸入商品,卻有大量的本地產品被運輸出去……這些漢人正在把他們的財物送回家鄉,打算不久後溜之大吉,留給我們一個空殼子。」台灣的荷蘭篇章終究迎來尾聲。1662年,38年時光飛逝,與荷蘭抵達大員同年出生的男孩Koxinga,如今率領一艘艘戎克船向著熱蘭遮堡襲來。末任荷蘭東印度公司福爾摩沙長官揆一死守堡壘9個月後,鄭成功下令砲轟熱蘭遮堡與烏特勒支碉堡。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安平公墓。標誌著明清古墓的土地,是曾經烏特勒支堡坐落之地。1639年興建在湯匙山上的烏特勒支堡,是荷蘭人為了加強熱蘭遮堡安全性所增建之碉堡。鄭成功攻台之役最後荷蘭人引爆該堡壘,後來明清時期成為墓地。

原名_烏特勒支堡 始建年分_1639年 建造者_荷蘭東印度公司 ©陳育陞/旅讀

 

大井頭。根據高拱乾《臺灣府志》記載,大井頭可能是荷蘭人興建赤崁樓時,擔心發生火災因此開鑿大井備水。明清時期人們進入台江內海後多半於此上岸,因此稱此地為大井頭。如今市府在往昔大井頭位置上設置水蓋,以記錄過往繁忙的海港面貌。

原名_普羅民遮市鎮街 建造者_荷蘭東印度公司 ©陳育陞/旅讀

 

****************************************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台南DNA》

2024年11月號 第153期

https://orstyle.net/product/no153/

****************************************

張慧萱

《旅讀》企畫編輯

****************************************

Loading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