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循神曆過日子:台南古城的信仰生活

文_張慧萱/旅讀 圖_陳育陞/旅讀
2024-11-20

「看天吃飯」一句話,道盡台南人的生活觀。

隨著鄭成功與滿清一同到來的,是漢人文化的虔誠信仰與生活方式。數不清的祭神活動至今仍在府城日日上演,儒道教信仰早已成為台南人行事準則之一。閩南飲食文化也在古城內脫胎換骨,獨有的台南小吃成為老城嶄新標誌。

延平郡王祠,前身為民間所建的開山王廟,是清領時期最早的官祀鄭成功紀念祠。2023年臺南市立博物館於此開幕,講述著百代府城故事。

原名_開山王廟 始建年分_1662年 ©陳育陞/旅讀

 

依循神明日曆生活

16歲那年,我收到一封台南市政府寄來的邀請函,信中廣邀所有青春少男少女一起來「做十六歲」。做十六歲是台南傳統的成年禮習,這項習俗起源於清朝時期的五條港,現在每年固定在四協境七娘境開隆宮與數家廟宇舉辦。有趣的是,為了本期封面故事回家鄉採訪,竟然也巧遇了做十六歲的巡遊隊伍。16歲的孩子們坐在一匹匹駿馬上,沿街行過中山路與民族路二段的交會口時,所有車輛按兵不動,目送著台南學子們意氣風發盛大成年。

台南被許多人公認是台灣最古典的城市,古蹟之都、美食之都盛名之下,她也是一座眾神之都。擁有超過一千六百座廟宇的古都,仍遵循神明的日曆生活。

泮宮石坊,原是孔廟最外的出入口,乾隆年間雕建,在全台孔廟中,僅台南孔廟有這項設施。後被南門路與孔廟隔開,原有功能遂逐漸被人們淡忘。©陳育陞/旅讀

 

眾卿平身!神祇登陸寶島

紅毛人走了,基督教信仰也隨著船舶漸漸遠去。明鄭接管台灣後,儒道教信仰成為主流,連鄭成功本人也昇華成台灣獨有的神明。台南廟宇數不勝數,其中,創建於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的孔廟深具代表性。由鄭氏諸葛陳永華主持修建的先師聖廟,承接著反清復明大業。陳永華在先師聖廟旁設立明倫堂,培育為明朝效力的人才,並舉辦科舉考試制度。從此儒教觀念深入人心,影響著一代代學子。除此之外,政府也大量招募福建、廣東移民來台拓墾……

中華天主堂,台南的中華天主堂以中國宮殿式建築設計,展現出台南兼容並蓄的特質。©陳育陞/旅讀

18世紀末,閩粵沿岸狂風呼嘯、海浪洶湧,眼前是水黑如墨的黑水溝。人人都說「十去,六死,三留,一回頭」、「勸君切莫過台灣,台灣恰似鬼門關」。但是那裡也代表著全新機遇,前提是你有命抵達。收拾行囊,帶上家鄉最靈驗的一尊神像,搭上戎克船渡海去。台灣民間信仰起源,最初可以追溯到明清時期渡海來台的閩粵漢人移民。遠離家鄉前往異國打拼,內心多少懷著惴惴不安的情緒,帶上家鄉神明一同渡台,似乎就能獲得不敗金身。於是漳州來的開漳聖王、三山國王;泉州來的保生大帝、觀音菩薩;興化府來的天上聖母;潮洲來的玄天上帝等紛紛登陸小島。一時間台灣府內各路神仙駕到,各種相關儀式落地生根傳承至今。

臺灣府城大南門,城門為清朝臺灣府城的十四座城門之一,屹立此地守護著台南人們已近三百年。

原名_寧南門 始建年分_1725年 建造者_臺灣府 ©陳育陞/旅讀

 

萬般心願皆由神管

廟宇內萬頭攢動,一隻隻線香代表著一個個心願。從小到大,時常在台南街頭遇到因神明祭祀活動而封街,一年365天中,可能三百天都有民俗節慶活動,如鹽水武廟主辦的鹽水蜂炮是向關聖帝君祈求消災解難除穢氣、五大香科之一的西港刈香,則是由西港慶安宮三年舉辦一次的做醮活動。

府城內流傳著三步一小祠、五步一大廟的說法,台南人與眾神共同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生活起居與神仙們緊密連結。從祈求神明賜藥的開基開山宮,到可以幫人抓小三的八吉境寧南坊重慶寺,祂們的業務可謂是包山包海。從鄭氏登陸大員後經過三百多年歲月,儒道精神已深入台南人心底,人們依循著其行事準則與日曆,過著「神仙」般的生活方式。

清代台灣八景紀念碑。清代高拱乾記錄的台灣八景中,有超過一半皆位於台南。透過遺址紀念碑讓後人得以遙想當年此地光景。©陳育陞/旅讀

 

****************************************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台南DNA》

2024年11月號 第153期

https://orstyle.net/product/no153/

****************************************

張慧萱

《旅讀》企畫編輯

****************************************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