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神仙聚府城:台南廟宇巡禮

文_張慧萱/旅讀 圖_陳育陞/旅讀、曾令愉/旅讀、旅讀、Wikimedia Commons
2024-11-20

堅守著神仙日曆生活的台南人,不管人生發生大小事,總會走入廟宇祈求神明指引方向。市內多間廟宇不僅歷史悠久,各個神明更是大有來頭。

 

安平開台天后宮

位於安平古堡正前方的安平開台天后宮,相傳廟裡頭供奉之媽祖即為1661年護佑鄭成功平安度台的重要神祇,並於明永曆二十二年(1668年)正式建廟。身為安平四大公廟之一,神明在港口邊守望著一代代出海的信徒,傳承至今已近四百年時光。

安平開台天后宮 ©陳育陞/旅讀

©旅讀

 

開元寺

開元寺前身為鄭經居住的北園別館,最初是用來供奉鄭成功之妻董氏的宗祠。別館在清朝康熙廿九年(1690年)改建為佛寺海會寺,主要祭祀釋迦牟尼佛、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至今廟頂依然保留著清朝佛寺伽藍七堂格局,寺內則收藏著由清朝書法家林朝英所書楹聯,由竹葉體、蟲草體與香篆體寫成。

開元寺 ©曾令愉/旅讀

©旅讀

 

祀典武廟

創立於明永曆十九年(1665年)的祀典武廟,是全台唯一由官方晉升祀典的武廟。該廟原為寧靖王朱術桂園邸後方的關帝廳,由清人治台後便改為武廟。如今祀典武廟內的月老尊者是台南四大月老之一,許多單身男女都會前來此地求取姻緣。

祀典武廟 ©陳育陞/旅讀

 

©旅讀

 

祀典大天后宮

《臺灣通史》記述:「清人得臺之際,寧靖王朱術桂閣家殉國,捨其居邸為寺。靖海將軍施琅就旁改建天后宮,而觀音堂猶在也。」寧靖王朱術桂宅邸於康熙廿二年(1683年)施琅攻台後改為主要祭祀海神的媽祖廟,是全台首座列為官方機構的天后宮。雕梁畫棟的廟宇,以及一塊塊充滿故事的匾額,每一隅都述說著台南歷史。

祀典大天后宮 ©陳育陞/旅讀

 

台灣首廟天壇

追溯台南最初開始道教祭拜的場所,可能是如今的台灣首廟天壇。鄭氏渡海來台後選擇在承天府最高點鷲嶺進行祭天儀式,直到清朝咸豐四年(1854年)才在現址建廟。

主祀玉皇上帝的台灣首廟天壇,最知名標誌便是高掛懸梁上的一字匾,蘊藏著「千算萬算,不值天一劃」之意。

天壇一字匾 ©Pbdragonwang/Wikimedia Commons

 

鄭成功祖廟

明鄭來台後為台南帶來一連串改革,為後來府城面貌奠定基礎。台南境內,至今仍有許多人感念其貢獻特別祭拜祂。位在林百貨附近的鄭成功祖廟,建於明永曆十七年(1663年),是留存至今最早紀念鄭成功的廟宇。鄭成功換了一種形式,依然鎮守府城守護著信眾。

鄭成功祖廟 ©陳育陞/旅讀

 

六合境清水寺

六合境清水寺為台南七寺之一,創建於清朝康熙年間,傳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廟內原本主祀清水祖師,但某天大雨後人們於此撿拾到一塊漂流木並刻成觀音像,人們稱其為水流觀音,遂一同供奉觀音佛祖。廟內還存有兩塊古匾額,分別為光緒二年(1876年)的流水前身、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大觀在上。

六合境清水寺 ©陳育陞/旅讀

 

孔廟

全台首學孔廟是台灣唯一由官方興建的孔子廟,清領時期成為台灣最高學府台灣府學所在地。相較一般廟宇大門檐牆上常見的對聯,孔廟因為祭拜神祇為至聖先師孔子,後人不敢在關公面前耍大刀,所以孔廟並未設有楹聯。孔廟入口處還設置全台僅存的四塊下馬碑之一,以滿漢文書寫,顯示著漢人文化中的謙卑精神。

孔廟 ©陳育陞/旅讀

 

****************************************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台南DNA》

2024年11月號 第153期

https://orstyle.net/product/no153/

****************************************

張慧萱

《旅讀》企畫編輯

****************************************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