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慧萱/旅讀 圖_陳育陞/旅讀
2024-11-08
神明庇佑之地
香火裊裊的台南水仙宮內悄無聲息,僅有虔誠信徒心安神泰地望著水仙尊王。一門之隔,水仙宮市場內則是人聲鼎沸,婆婆媽媽們俐落地穿梭在人群中,快狠準買下早已鎖定好的目標。島上政權相互交替,但此地的人文景緻倒是一如既往。
如此反差卻又和諧之景,早已在水仙宮前上演百年。明清時期來自中國大陸的宗教信仰,深深耕植在台南這塊土地上。18世紀初由商人出資建立的水仙宮供奉著水仙尊王大禹,祂看顧著府城走向商貿盛世、承受太平洋戰爭的烽火連天、靜觀日治後的市街改正。隱藏於水仙宮市場內的小小廟宇,用百年光陰演繹著漢人性格中堅毅不拔的精神。
水仙宮 ©陳育陞/旅讀
宮外有繁華市井
嘉慶元年(1796年),水仙宮廟埕前,來往商賈絡繹不絕,人們口中談論著一樁撼動商業界的大事。傳聞中說北郊蘇萬利、南郊金永順與糖郊(清末後改稱港郊)李勝興,決定合併為三郊,並將總部設置在水仙宮內的三益堂。清領初期的渡台禁令之下,僅有鹿耳門能對外與廈門開港通商。府城因為坐擁地利優勢,商船進入台江內海後能經由五條港(新港墘港、佛頭港、南勢港、南河港與安海港)靠岸城西,是郊商不可或缺的運輸港道。
由漳泉郊商合建的水仙宮坐落於南勢港口,在清領時期無疑是重要的商貿門戶。船隻來來去去,全球貨物也在此進進出出。船泊卸下來自中國大陸的綢緞、羅紗、藥材與紹興酒等,再將樟腦、白糖與硫磺運上船,港口一派熱火朝天之景。清朝時人陳肇興〈赤嵌竹枝詞〉便記錄下當時盛況:「東溟西嶼海潮通,萬斛泉源一葉風。日暮數聲欸乃起,水船都泊水仙宮」、「水仙宮外是儂家,往來估船慣吃茶;笑指郎身似錢樹,好風吹到便開花」。水仙宮前繁榮昌盛之貌,使得商販自然聚集形成市集。水仙宮是五條港三郊聖世的見證者,也是小攤商的守護者。
水仙宮的供桌 ©陳育陞/旅讀
廟宇的百年守望
轟隆隆的引擎聲劃破天際,隨著太平洋戰爭日趨嚴峻,水仙宮也遭到盟軍轟炸。民國後信眾們積極發起水仙宮重修工作,廟宇也重拾往昔風采。水仙宮市場不僅是一座市場,更與台南先民們一同歷經挫敗與困境,依然咬牙繼續拼搏的堅毅性格不謀而合。商船早已乘著時光之河遠去,現在的水仙宮前,僅留下台南人努力過日子的動人身影。
水仙宮市場內,肉販手起刀落,某戶人家晚餐的沙茶炒豬肉有了著落;魚販大手一揮,已經可以想見虱目魚肚香脆柔嫩的口感。福州來的寶來香餅舖招牌香餅一出爐便如其名香味撲鼻,還有新鮮蔬果、熟食料理令人目不暇給。水仙宮將會持續守望著這片水土,看顧著府城市井小民的生活。
水仙宮市場 ©陳育陞/旅讀
****************************************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台南DNA》
2024年11月號 第153期
https://orstyle.net/product/no153/
****************************************
張慧萱
《旅讀》企畫編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