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蘇式麵的時光旅行:從古畫中的河魨麵到現代紅白湯

文_曾令愉 圖_陳育陞/旅讀
2024-12-23

「老蘇州人是頑固的口感認知者。」

姑蘇橋文人蘇式麵 張寧

主理人 張寧 ©陳育陞/旅讀

 

看過陸文夫小說《美食家》都知道,來蘇州最重要的儀式感,就是趕早吃碗「頭湯麵」。頭湯麵就是蘇式麵,但特指麵店大清早開門用頭一鍋湯煮的頭一批麵。但讓我意外的是,蘇式麵的「復古」,不但可以追到陸文夫的民初,還能追到明清,甚至是宋。

姑蘇橋文人蘇式麵館主人張寧,這個從小在平江路吃麵長大的80後說,四、五十年前物資匱乏,老蘇州人吃麵沒有現在這麼隆重,以單澆頭為主,傳統冷澆頭有羅漢素淨、燜肉等,傳統熱澆頭則有雪菜肉絲,但張寧不認為蘇式麵的傳統只能追到雪菜肉絲麵,「徐揚〈乾隆南巡圖〉有河魨(編按:魨通豚)大麵,仇英〈清明上河圖〉有鮮魚麵,所以蘇式麵在古代就是紅頂子,並不只是果腹的。」

©陳育陞/旅讀

在姑蘇橋文人蘇式麵館,基本款是紅湯麵與白湯麵。「紅湯帶點醬油,但不論紅白,湯都必須是清的。」張寧說,一碗白湯麵看上去啥都沒有,事實上清而不寡,「裡面有豬骨、土雞、火腿、鱔骨、螺螄,再加一些蔥薑,小火慢燉5小時。」火溫尤其關鍵,「要像煮茶,松風蟹眼。」松風蟹眼出自黃庭堅的詞,水沸聲如松風,水面的浮泡則要像蟹眼。「不顯山不顯水,這碗麵就是蘇州人的風雅。」

白湯麵 ©陳育陞/旅讀

怎麼吃?「麵上桌,先喝口清湯,接著將捲得像觀音頭的麵散開,聞聞香味,嘗嘗澆頭,再把澆頭倒進麵湯裡,5分鐘內吃完,不然麵就脹了。」說到澆頭,姑蘇橋做的老式燜肉讓人驚艷,用的是黑豬肋排,燜到酥爛脫骨、入口即化,下到清湯裡則讓湯頭更加飽滿。此外,姑蘇橋的「匠心豬肝」也是必點,乃源自清人顧祿《桐橋倚棹錄》裡的「燒肝」,以獨家祕方醬汁醃製燒熟。我原以為,上頭撒的酥鬆是肉鬆,沒想到張寧微笑解答:「是薑鬆!」

不只麵美,張寧的店也美。在這裡,遇到宋代的鼓墩、張大千的香芋、吳昌碩的篆字、葉鴻平的油畫、楊文濤的隸書、徐累的白馬、林怡的漆藝……精彩!

荷花酥 ©陳育陞/旅讀

匠心豬肝 ©陳育陞/旅讀

 

姑蘇橋文人蘇式麵館(觀前街店)

地址_姑蘇區觀前街第一天門12號

時間_6:00-21:00

微信公眾號_gh_afca81cfb330

 

現場直擊!華先生來吃麵

早上才在鈕家巷文學山房買了蘇州美食家華永根的散文集《食鮮錄》,沒想到中午就在姑蘇橋文人蘇式麵館遇到華先生也來吃麵!華先生說:「我常來,這裡麵做得不錯。」除了華先生本人,我還發現店裡掛著華先生的墨寶「頭湯麵」。看來,姑蘇橋麵館的實力,不須我再贅言了。

©陳育陞/旅讀

 

****************************************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來去蘇州找伯虎!蘇湖系才子》

2024年12月號 第154期

https://orstyle.net/product/no154/

****************************************

曾令愉Lynn

現任《旅讀》雜誌企劃編輯。

1988年生,政大中文系碩士,採訪經歷藝文、建築、教育、旅遊等領域。上班努力做一個文字從業人,下班努力做一個跑步的人。

[email protected]

****************************************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