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地圖:李白行腳的經典路線,走入詩仙的千里壯遊

文_鄺介文/旅讀 圖_旅讀、CTPphoto
2025-01-13

唐朝文人鍾情漫遊,其中太白行腳幅度之廣、行腳時間之長,幾乎冠絕當代。且看他的詩裡歌裡,潛藏了多少旅行的意義。

晚年李白身涉李璘之亂,定罪流放夜郎,行至夔州遇赦,終於能夠返回江陵,喜出望外,自此展開第三階段壯遊……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早發白帝城〉

 

夔州

換算今日的行政區域,李白足跡遍及十八省市、兩百零六州縣、八十座山、六十條江、二十個湖,放眼《旅讀》編輯團隊,幾乎無人能出其右。在這當中,尚且不計那些舊地重遊者,比如長江三峽。夔州即今日重慶奉節,李白曾經三度造訪數次題詩,杜甫甚至在此地留下四百三十多首詩歌,佔整體作品三分之一。


©Cheerimages

 

巫峽

三峽之於李杜二人都是快樂的。杜甫是「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李白是「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前者因為國破,後者因為家亡。失而復得的喜悅,在晚年李白眼裡自然彌足珍貴,只見短短廿八字,像是空間上的回春,也是時間上的回春,讀者彷彿見到那個初出茅廬的少年詩人。


©林義平/Cheerimages

 

江陵

即今日湖北荊州,當日關羽敗走麥城、大意失之的荊州。白帝江陵相距三百五十公里,約莫台北屏東距離,就是現代河輪,也得八個小時始能抵達,何況唐朝罪人李白,恐怕沒有錢也沒有權乘坐快船。於是,朝辭白帝傍晚登岸的可能性其實很低,可以見得又是一次出神入化的跨飾修辭,李白雀躍的心情可見一斑。


©盧大中/旅讀

 

洞庭湖

李白晚年有〈遊洞庭湖〉組詩五首,當時他與李曄、賈至歷劫歸來,失意男子團體同遊湖上,秋涼、風清、月明、山色,在在看來無盡感慨。其中一聯「記得長安還欲笑,不知何處是西天」,這才知道所謂長安三萬里,不是空間距離,而是心理距離,尤有甚者──是出身背景,造就永遠無法改寫的社會距離。


©謝光輝/Cheerimages

****************************************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歡迎加入太白粉!》
2025年1月號 第155期
https://orstyle.net/product/no155/

****************************************


鄺介文
現任旅讀雜誌執行總編輯。師大附中、政大中文系、臺大戲研所畢業,主修戲劇理論、戲曲編劇及表演。香港出生的臺北市民。曾獲臺北新北臺中宜蘭教育部香港青年等十數文學獎。

****************************************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