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風水秘境|四川閬中風水城,揭開唐朝龍脈之謎!

文_ 張慧萱/ 旅讀、圖_ 張慧萱、陳際婷、何姸蓉、CTPphoto、圖蟲創意
2025-03-25

閬中古城,一處坐擁絕佳地勢的江畔古城,風水地名由來與地理、風水息息相關。唐代時期,此地不僅曾吸引風水大師袁天罡、李淳風隱居停駐,更獲杜甫提筆盛讚「閬州城南天下稀」!

鮮活的吆喝聲、川流不息的居民,沒有其他觀光古城現代摩登,卻蘊含著其他地方找不到的古樸雅致,位於四川北部的閬中古城,地名由來與地理、風水息息相關。《說文解字》中「閬」意思為「門高也,從門良聲。」意即高大之門,《閬中縣治》也提及,閬中因四面群山環繞,將其環繞之山稱為閬山,嘉陵江流到閬山之下名為閬水,被閬山閬水包圍的城鎮,即為「閬中」。

千年風水 龍脈降生

閬中古城為中國四大古城之一,與麗江古城、平遙古城、徽州古城齊名,素有「閬苑仙境」、「巴蜀要沖」之譽。談到閬中,定然就會提及風水之妙,中國歷代皇帝被稱為「天之子」,對於承天運而生的皇帝而言,風水對其來說格外重要,就連創造唐朝盛世的明君唐太宗亦不例外,傳聞唐太宗在登上帝位後,聽聞西南千里外有天子之氣誕生,龍氣降生之處即是四川閬中,龍脈生成令唐太宗心生不安,於是便派遣知名道士袁天罡,前往閬中斬斷龍脈以穩固帝位,袁天罡也因而與閬中結下緣份。有趣的是,據說此次所斷龍脈即為阻止武則天之勢,讓武周後繼無力,只能將江山歸還於李氏手中,呼應袁天罡與李淳風編寫的天下奇書《推背圖》,預言到武曌奪李家王朝之事,更令人嘖嘖稱奇。

「風水」為閬中一大特色,依古人對自然地理之觀察,加上對天、地、人關係的平衡思考,風水堪輿因而誕生,閬中古城建址完全按照唐代天文風水理論建成,因而被喻為「風水古城」。閬中由大巴山脈、劍門山脈與嘉陵江水系交匯,形成「三面江光抱城郭,四圍山勢鎖煙霞。」之景,此種山水城融會一體的形勢,完美呈現出風水學中地理四科「龍、砂、水、穴」意象。

城市風水中有四個基本概念,一為「龍」,龍即是山,龍脈為山脈,也是一座城市背後依託之山,有鎮山、靠山之意,而閬中的龍就是蟠龍山,所相對應的靈獸為玄武;二為「砂」,砂是除了龍之外的山脈,閬中的砂山即是錦屏山,前面對應的是朱雀、左邊是青龍、右邊則為白虎;三為「水」,如同嘉陵江圍繞閬中城;四為「穴」,指城市選址,當龍、砂、水形成後穴場即誕生。

閬中古城的城鎮佈局從唐宋時期延續至今,閬中北倚蟠龍山,三面嘉陵江環繞,地勢北高南低,古人沿著等高線修建道路及建築,街巷按照東西與南北走向成井字型,其中,中天樓為古城座標原點,如同凱旋門等知名城市封面建築一般,街道以此為核心圍繞建築輻射出去。同時閬中古城內保留大量民居,建築形式深受京城四合院及蘇州園林影響,加上四川巴蜀的獨特靈性,京院蘇園韻的川北民居就此誕生,閬中為古代入川要道,南北方文化在此交融,創造出獨特風韻的古城景緻。


©陳際婷

華光璀璨 閬中之心

閬中城考究的建築、街道規劃,加上眾多名勝古蹟、樓台亭閣,自古有「嘉陵三百里,閬苑十二樓,九井十八梯」美名,其中,閬苑十二樓之一、古城原點中天樓又名四排樓,為閬中風水最佳典範,其位於古城中的雙柵子街、北街、西街和武廟街交匯處,樓高廿點五公尺共三層,不管在古城何處,總能一眼望到中天樓宏偉壯麗之貌,而一登上中天樓頂,便能將古城風水之妙盡收眼底。

中天樓為閬中古城的風水坐標和穴位,選址與建築極其講究,古人經過測量,計算出東西與南北走向的山脈,最高點在空中交匯處映射到地面位置,便在此處修建中天樓,街道以其為軸心呈現出「天心十道」風水格局,「天心」指陽宅或陰宅的明堂中心,而天心十道為風水師為確定方位,以前、後、左、右四應之山對稱交叉為基礎,而在明堂中心劃出的十字,亦簡稱為「十道」,呼應天心十道風水格局,中天樓也被眾人譽為「閬中風水第一樓」。

閬中古樓之美也可在詩人作品中一窺端倪,清代詩人金兆麟就曾描寫過中天樓:「泠然躡級禦長風,境判仙凡到半空。十丈欄杆三折上,萬家燈火四圍中,登臨雅與良朋共,呼吸應知帝座通。「中天樓就如同一顆落在四川盆地中的璀璨明珠,座落在閬中古城中心。

同為閬苑十二樓之一的華光樓,也座落於閬中城中與中天樓遙遙呼應,並擁「閬苑第一樓」美譽,其最初可追溯至唐朝藤王李元嬰興建的南樓,但南樓於清朝時不幸遭遇祝融焚噬,後於同治年間重建,因閬中居民將華光大帝視為火神,華光樓取其意命名,希望能求得火神庇佑。華光樓為全木結構的三重過街門樓,寓意天、地、人三才皆備,樓身高卅六公尺共三層,屋面妝點碧綠琉璃,從遠處眺望便可見其流光溢彩之貌。


©陳際婷

風水堪輿 白塔之妙

漫步閬中古城,除了可以飽覽中天樓與華光樓之景,也處處可見與風水相關的建築,座落在古城大東街的風水博物館,是中國大陸境內唯一以建築風水為主題的博物館,館內分為博物館、祭祀、講堂、驛站與吉祥物等五區,其內含納眾多閬中古城的風水知識,也有中國風水起源、易經與卜卦相關主題介紹,以更加有趣的方式介紹風水神秘與奧妙。

走入風水博物館內,閬中沙盤圖隨即映入眼簾,呈現出閬中風水奧妙與中國風水起源,而在不同展,也介紹古時建築、巫祝、占卜與風水堪輿使用等相關器物,眾多獨特器物都在述說著亙古不滅的古人智慧與風水之奇,像是建築用的托樑,除了有支撐、裝飾屋子用途,更具有避邪鎮宅妙用,常見避邪神物吞口,也呈現出獨特中國美學。

除卻家宅裝飾與風水外,風水博物館內也介紹房屋與居住環境等相關風水,陽宅風水分內與外,在外方面透過道路、河流、山坡與樹木等景致,從兩者位置分析判斷出屋宅吉凶;內則介紹了家宅該如何建造與房間位置配置等。

除陽宅外也有陰宅風水介紹,像是墓室位置、方向等風水文化,風水博物館不僅統整閬中風水,更是囊括中國風水的眾多知識。

閬中古城內處處皆與風水相連,而在城外的白塔,同樣是一座歷史悠久的風水塔,白塔位於錦屏山之上,隔著嘉陵江與閬中城遙遙相望,同時處在河水轉彎處的獨特位置,在風水學上稱其為水口,按照傳統風水理論,水流即為龍之地脈,是生氣型態顯現的樣貌,代表著財源與文風興衰,因而古人在此處修築白塔,如同一把鑰匙將地脈鎖上,意在對生氣與財源的掌控。

白塔高卅二公尺,從外看十三層、內裡實則為七層,階梯共九十一階為螺旋狀至塔頂,建於明代末期,因其駐守於此已有百餘年時光,二〇〇八年汶川大地震襲擊四川時,古樸的閬中白塔承受不了劇烈搖晃,導致塔身坍塌僅留下六層遺址,經過重建後還原成完好無損之貌,繼續鎮守在水口,守護著一江之隔的閬中城,其飛揚之貌也在延續著閬中風水的傳奇故事,從唐朝袁天罡來到閬中之始傳承至今。


©張慧萱

論龍點穴 天宮之奇

袁天罡與閬中另一風水建築天宮院息息相關,其距閬中市區約卅公里,位在天宮鄉內,天宮院可是大有來頭,相傳其設計者為唐朝著名玄學、天文學與數學家袁天罡,因受唐太宗囑託前往閬中斬斷龍脈,也與此地結下深厚緣分,因對天文曆法與風水著迷,致使他最後選擇隱居於此,在閬中潛心研究風水的奧妙與廣博學問。

天宮院始建於唐朝,民間曾將其當成研究天文術數之所、民俗道場與佛院,使此地一度成為地理風水專家爭相朝聖的寶地,但經過多年早已不堪使用,現今天宮院為明朝時重建,正殿為雙重簷歇山式屋頂、台樑式屋架,面闊五間、進深五間;觀音殿則是面闊三間、進深三間,為疊樑式與穿斗式結構相結合的建築。而在天宮院山門前則有個巨大的羅盤廣場,宏偉羅盤更令眾多遊人們深深感受到風水的神秘與魅力。

天宮院外型形似一頂皇冠,四周有九天山脈面向於此,而其就是中心的九龍捧聖之處。

天宮院地點極佳,袁天罡晚年定居閬中後,便決定將墓穴設置於此,無獨有偶的是,與袁天罡合撰《推背圖》的唐代知名天文學家、數學家與道士李淳風,晚年也隱居閬中,並把墓穴選址於天宮院,兩人皆對天宮院的風水地勢情有獨鍾。

風水大師的墓穴選址定然與一般市井小民大為不同,袁天罡墓穴位在觀稼山半山腰,面前有「玉屏」形成前屏後障之勢,從墓址處往前望,則有清朗開闊、山巒起伏、氣象萬千之感,加上如果從遠處側面觀看袁天罡墓穴,會發現山脈連成一道奔向墓穴而去,此種風水形式則稱為「來龍」,而在山下即是天宮院所在之處,可見袁天罡墓穴位置之佳。李淳風墓穴則位於五台山上,此地為一圓形山包如同一顆珍珠,加上左右兩旁的山脈形似飛龍,故此地亦有二龍戲珠之意。

袁天罡與李淳風皆對閬中風水深感好奇與著迷,因極佳風水之勢成了眾人心中的風水寶地,加上閬中古城的規畫建置,皆參考古代風水建築最高標準進行修葺,使此地與天文圖互相輝映,形成「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格局。

「風水」蘊含著人們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同時也是對於理想家園的追求,而閬中古城,便是天、地、人祥和共生的完美寫照。


©圖蟲創意

*************************

內容摘自旅讀《元曲巨人關漢卿》
2021年7月號 第113期

2021年7月號113期 元曲巨人關漢卿

 

 

購物車
返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