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吳駿聲、圖_ 視覺中國
2025-03-24
《山海》中搖錢樹、外星神秘大眼面具、層堆象牙貝幣……千禧年前夕,訪臺展出引起轟動的古蜀遺址三星堆,時隔廿年再度開挖,六處祭祀坑、出土重要文物五百餘件,引川渝民眾競相爭睹,再掀文博觀展熱!
圖說:館中佈置青銅神樹時,在上、下方添加太陽紋,以表達三星堆的宇宙觀。©視覺中國
二〇二一年三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與三星堆遺址工作站聯合發表,新發現六座三星堆文化祭祀坑,包括黃金面具殘片、金箔、金飾片、青銅頭像、青銅神樹、象牙等五百件重要文物。
一九九九年,三星堆文物曾來臺展出,時任副總統連戰還受邀至故宮致詞。時隔多年,新發現的三星堆文物再次點燃中國大陸各地對華夏歷史的熱忱,民眾紛紛於五一假期來趟「考古遊」:不只三星堆博物館遊客量較去年同期成長近三倍,購票平台上,也顯示考古、文化遺址的相關票券增長超過十五倍。
三星堆文物的出現,不僅是一項項古物的新發現,更將考古學者對於遠古歷史上的認識推進一步。「蜀道難、難上青天。」一百多年前,李白《蜀道難》便一語道破古稱「蜀」的四川盆地地形封閉、不易進出。不難想像,古人也容易忽略此地的存在,難以假想此地的文化發展。
出土文物補空缺
在史料中,漢人首次注意到「蜀」 是在西元前三百一十六年時,秦惠王滅了這裡的「古蜀國」。使得四川被納入華夏文化的一部份,漢人逐步到這兒開疆闢土、開啟四川的紀錄。但在古蜀國之前的政權描述,還是百年後的人所寫。
秦惠王一百多年後,西漢時期文學家楊雄《蜀王本紀》中記載:「蜀之先,稱王者有蠶叢、柏灌、魚鳧、杜宇、開明…… 從開明已(以)上至蠶叢,積三萬四千歲。」意為四川這個地方在古蜀國之前,有「蠶叢」等五個政治體,合計有三萬四千年。而後四百多年,又有東晉時代的《華陽國志》:「蜀之為國,肇於人皇……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顓頊。」
正史之中,也有司馬遷《史記‧ 周本紀》,記錄周武王感謝「蜀」地派兵支援他討伐商朝的「牧野之戰」文句。雖然這段文句中的「蜀」,是不是指今天的四川地區還有爭議,但在現代考古中發現,四千八百年前這裡和河南、甘肅的「仰韶文化」有無庸置疑的關係。根據時間判定,三千多年前派兵參戰的「蜀」地政權應是三星堆文化的第四期「十二橋文化」。
「三星堆文化」依據發現地四川省廣漢市三星堆鎮為名,屬青銅時代。時間大約為四千八百年前至三千一百年前(西元前兩千八百至西元前一千一百年),橫跨一千七百多年的歷史。目前歷史學家,將三星堆文化細分為四期:第一期在成都市西南方發現的「寶墩文化」;第二、三期於北方廣漢市的「三星堆文化」;第四期在成都市中心發現的「十二橋文化」。
從新石器時代的「寶墩文化」過渡至「三星堆文化」僅約一千年,就在遺址中發現大量的青銅文物。一般認為,這種突然出現的冶煉技術非四川本地發展,而是和中原交流的證據,從中更發現商代製作金箔的技術在此發揚光大。
©視覺中國
世界最大黃金面具殘片
在新發表的五百多件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無疑是五號祭祀坑的出土文物「黃金面具殘片」。根據推測,面具原始重量應有五百克,如果能找到失去的部分並組合在一塊,將是同時期最大、最重的金器。與金面具同時出土的還有穿有孔洞的金箔片、珠飾等,被大膽假設是縫在衣服上面。
柔軟的黃金需特別琢磨與其他金屬的比例,十分考驗工匠技藝。在這位「網紅」之前,最受矚目的仍是一九八六年第一次大規模挖掘時,出土的一張大面積金箔:表面刻有四組羽箭、鳥、魚串在一起的圖騰,另外有兩個人臉圖騰。其中一張人臉被刻畫在金箔的東西端,兩個半臉在杖的另一面結合成一張嚴絲合縫的臉。
©視覺中國
學者據金箔內殘留的碳化木渣,推測這張金箔原先被包裹在一根木棍上,成為一根「金杖」。在此之前,商代金箔文物數量十分罕見,且通常只作為某件器物的點綴。然而,這件金箔不只體現商代製作金箔的技術,還增添獨特的雕刻現象。
這種高超的技術,推測古人應是將黃金夾在兩張羊毛之間,利用靜電原理鎚打出來的。在之後出土的文物中,依然可見古代工匠們持續運用此技術、並愈發爐火純青,例如:第四期「十二橋文化」出土的「太陽神鳥」。它的中央具有散發十二道光芒、鏤空的太陽,又稱﹁太陽繞日﹂。周圍則有四隻鏤空的鳥,以逆時鐘方向環繞飛行,被視作一年四季、十二個月周而復始的象徵。據說剛發現時,文物就像一張被捏皺的衛生紙,後來放在水中才逐漸舒張開來,精巧造型一躍成為舉世震撼的文物。
在世界古文化中,崇拜太陽的古人常藉金器象徵其宗教意義。面積僅有三平方公尺、最小的五號坑中,卻出土土大量金器,讓人不禁猜測與祭祀人員有關。想像一下:戴著黃金面具、身著金光閃閃衣服的祭祀人員,手拿著黃金權杖主持儀式,那該是多麼震撼的場面啊!
總結目前出土的三星堆金器:一號祭祀坑出土「金杖」、虎形、魚形等金箔,共重六百五十多克;二號祭祀坑出土六十一件金箔,共重一百九十多克。再加上新發現的六座祭祀坑,尚未挖掘完畢,已知出土世界最大的黃金面具。零零總總的文物已使三星堆成為中國同時期文化中,黃金使用量最多的區域,不只證明其工藝精湛,還帶來更多宗教儀式的想像。
黃金面具殘片
殘存的半張金面具中,可見「招風耳」、「大眼」及「高鼻」特徵。
- 面積_23x28 公分
- 重量_280 克
- 出土地點_5 號祭祀坑
- 出土年分_2021
©視覺中國
金杖
又稱「商金杖」,金箔表面刻有羽箭、鳥、魚及人臉圖騰。
- 面積_142x2.3 公分
- 重量_500 克
- 出土地點_1 號祭祀坑
- 出土年分_1986
©視覺中國
青銅頭像面貌多
除卻新發現的黃金面具殘片,本次亦出土大量三星堆文化代表性文物──青銅頭像及面具。在商代中原地區,青銅作為重要禮器,然而三星堆人還獨有地將青銅製成頭像和面具。
過去在一、二號坑中,共發現五十七個青銅頭像(一號坑十三件、二號坑四十四件),和大大小小二十多個面具。這些青銅頭像有男有女,有戴帽子、沒戴帽子,有髮髻編在後腦、也有盤在頂上的,無一重複。面具中,有大、中、小的規格,其中最大的面具有八十公分高、一百三十二公分寬,重約一百公斤。
不論是頭像或者面具,都特別強調眼睛的部份。其中有三個大型的面具,甚至將眼睛做出數公分之長,這不禁令人想起《華陽國志》記載:此地遠祖「蠶叢」具有「縱目」的特殊能力,視力特別好、能在很遠的地方發現目標。據說「蠶叢」當初帶著族人翻越四川盆地的高山時,一眼就相中成都平原這塊肥沃的土地。三星堆的人民是不是為了感念先祖的這種特殊能力,帶給他們優渥的生活,而在祭祀物品上特別強調眼睛部分呢?可惜這個文明沒有留下任何文字,學者也只能從中原的文獻中,側面了解它的意義。
*************************
內容摘自旅讀《才子佳人遊寶島》
2021年8月號 第1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