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 吳駿聲、圖_ 視覺中國、CTPphoto
2025-03-26
山海經中搖錢樹
從中原文獻來理解三星堆文物的例子不少,例如二號坑中被戲稱為「搖錢樹」的巨大青銅神樹,包括遺失處可分為五個部分:底部有一條造型怪異的龍,呈下降昂首狀,身上長出刀狀的翅膀;二、三、四部分是三段樹幹,各有三節樹枝,每節樹枝末梢上各有一隻鳥,共計九隻。消失的第五部分,推敲應有一隻較大的鳥。
©視覺中國
若單從當地文化上來看,無從猜想這件特異青銅文物的背後典故,也無法假設遺失的部分為何。但是學者以《山海經》內容解釋,居然可以將故事貼合文物。《山海經‧ 海內經》:「有靈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蝡蛇、木食」,可以解釋底部的怪獸正在蠶食樹木。經中還有描述:上古世界的東方有「扶木(扶桑)」、西方有「 若木」、中央有「 建木」三根巨樹,可以理解文物上三段樹狀的結構。《山海經‧ 海外東經》、《山海經‧大荒東經》分別有:「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戴于鳥。」兩句話意為世界上有十顆太陽,被鳥馱著輪流飛到天空。這棵神樹如果在消失的頂端上,真有一隻鳥的話,豈不是貼合《山海經》所寫的內容?
另外在金沙遺址中,也發現一個呈跪姿、雙手反綁於背後的石製人像。這尊人像乍看之下,似乎是個戰爭俘虜,但是沒有特別為俘虜塑像的道理。若從《呂氏春秋‧ 順民篇》找理由:「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於是剪其髮,磨其手,以身為犧牲用於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至」。這尊跪姿反綁的人像,是不是當時的統治者效法商湯以身祭天、祈求百姓幸福呢?這尊石像和其它的「頂尊跪坐人銅像」,似乎都可以用這個故事來解釋。
©視覺中國
象牙海貝商貿盛
在二號坑中,與青銅樹同時出土的還有一尊「青銅立人像」,這個巨大的人像是現今最高、最早、最完整的「青銅立人像」。銅人頭戴高帽,身上刻畫著三層薄衣,其中內層衣著長至小腿、後擺開叉,被人戲稱穿著正式的燕尾服。最外層衣服上有精美的花紋,大部分以龍紋為主,也有獸面紋、鳥紋、蟲紋、回紋等等穿插其中,做工精細繁複,被專家譽為「中國最早龍袍」、「世界銅像之王」。
它的左右手呈握姿,似乎正以某種物品獻祭。專家以它所握的物品有「金杖說」、「象牙說」、「玉琮說」等解釋,但由於兩隻手的中心軸不在一條直線上,似乎以「象牙說」最符合它的幅度,而且在同一個坑中也發現六十七根象牙,以及三根虎牙。
©視覺中國
除了二號坑中的象牙外,考古學者過去也在一號坑裡找到十三根,新發現的三、四號坑則分別有一百二十根、三十根之多,加上其它祭祀坑中的象牙,總數高達數百根之譜。這是目前發現最集中、最大量的象牙了,不禁令人懷疑古代四川盆地中有大象嗎?但從現今的考古資料顯示,當年象牙的大宗產地應來自河南地區,於是此發現又再度印證三星堆的古人有能力翻越高山、與外界交易。
四川遠離海岸,然而僅僅在二號坑中,學者們就發現四千六百枚海貝,能擁有這麼大量的「貝幣」只能透過交易。在商代,「貝幣」非常珍貴,十枚海貝特別稱為一「朋」。曾有位諸侯獲得一朋貝幣,便鄭重地記錄在青銅器上。那三星堆的四百六十朋貝幣,在當年該是多麼巨大的一筆財富啊!
綜合文章所述,重新思考「蜀」地政權參戰牧野之戰的可能性:豐富的黃金、青銅文物足以見其先進的文明發展,數量眾多的貝幣亦可知當時的三星堆人富可敵國,完全有技術與資源派兵翻過四川高山、參加周武王的牧野之戰。
雖然古籍紀錄中,有些政權名稱和年代充滿了傳說、可信度不高,但至少表示在古蜀國之前,地勢封閉的四川仍有文化,且和中原文化之間仍有聯繫。事實上,目前所整理出來的三星堆文化僅有遺址面積的百分之二,就己經在一號坑中出土一千多件文物、二號坑中出土六百多件文物。其它三至八號祭祀坑尚未結束最後清理工作,甚至僅開挖表面土層而已,令人期待未來還有什麼驚人的文物出現。
圖說:三星堆博物館至今已接待超過三百萬人次。©程惠敏 / CTPphoto
*************************
內容摘自旅讀《才子佳人遊寶島》
2021年8月號 第1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