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黃彥綾/旅讀 圖_李智凱/旅讀、黃彥綾/旅讀、陳俊佑、圖蟲創意
2025-04-01
相隔近六百年前的4月2日,先祖來自歐亞大草原的年輕蘇丹,率領軍隊在伊斯坦堡城外紮營。約莫兩個月後,延續千年的羅馬帝國終結,標誌另一帝國盛世的開端。讓我們也進城,以帝國興衰反思未來;讓我們也進城,翻閱一部傳奇史詩。
「一個人若只能看這世界一眼,這一眼應該給伊斯坦堡。」
──阿爾豐索‧德‧拉馬丁(詩人、作家與政治家)
©圖蟲創意
一隻隻海鷗在天空盤旋,嘎嘎的鳥鳴與金角灣上往復行駛的渡輪引擎聲響共振。牠們張著寬大的翅膀,順著海風滑行,翩翩降落於清真寺的屋頂、市集前的廣場,以及萬頭攢動之間的縫隙……。歷經約19小時的航程,飛機落地伊斯坦堡,思緒尚因時差而暈暈重重,仍在寄放行李後,便抓緊採訪行程前最後的私人時間,前往金角灣岸邊的錫爾凱吉火車站(Sirkeci Garı)。
錫爾凱吉火車站很普通,既不是傳承百年的世界遺產建築,亦不是採買紀念品的購物天堂,甚至月台上鐵鑄雕花候車棚的設計,令人不禁聯想到台灣某些火車站。然而,作為「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的書迷,錫爾凱吉火車站卻有著不同的意義──《東方快車謀殺案》的原型站點。
海鷗盤旋於伊斯坦堡上空 ©圖蟲創意
錫爾凱吉火車站一隅 ©黃彥綾/旅讀
從前從前,在遙遠的東方……
1883年,第一列東方快車Express d’Orient自巴黎啟程,向著伊斯坦堡進發,開啟一段橫貫歐洲大陸東西向的經典路線。列車以豪華舒適的服務著稱,1930年代達到全盛,吸引歐洲各國政商名流前來搭乘。克莉絲蒂也是於1928年首次搭乘後,撰作出其代表作。
我認為,東方快車的成功不僅因其被視作奢華鐵道之旅的代名詞,更因路線本身挾帶著西方社會對「東方」的憧憬,致使東部終點站的錫爾凱吉火車站,好比一個容器,盛裝眾人對東方的嚮往/對遠方的想像/對冒險的雄心壯志。
不過,伊斯坦堡又是誰的東方?誰的遠方?誰的冒險?
地處歐亞板塊和非洲板塊交界處的伊斯坦堡,數百萬年前受板塊運動影響成形。同時期,板塊邊界張裂的結果導致一條裂谷,又因冰河時期的氣候變化及海水侵蝕等因素,造就與之密不可分的博斯普魯斯海峽。獨特的海陸位置使此地自古以來坐擁重要的戰略及貿易地位,在漫長歷史中先後發展為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拉丁帝國及鄂圖曼帝國的首都,更是世界上唯一橫跨兩大洲的城市。
聖索菲亞清真寺融合了基督教與伊斯蘭教文化 ©黃彥綾/旅讀
強穆勒佳清真寺 ©黃彥綾/旅讀
神諭下的光之城
現今的伊斯坦堡大都會區坐落土耳其西部,全市面積略大於北北基桃竹地區的總和,為該國最大的城市。相傳西元前7世紀時,來自墨伽拉的希臘人在阿波羅神諭的指引下,率先來到環抱在博斯普魯斯海峽、金角灣與馬摩拉海之下的楔型土地,也就是如今常被稱作伊斯坦堡「歷史半島」的法蒂赫區,建立起名為「拜占庭」的城市。
然而,1920年代法蒂赫市中心底下出土大量的色雷斯陶器,證明早在希臘人到來之前,此地就已有人定居。更別提2011年,南岸的耶尼卡皮(Yenikapi)又發現一具裝在木箱裡、蜷曲成胎兒狀的女性骸骨,一舉將伊斯坦堡歷史上溯至新石器時代。
傳說真真假假,但希臘人為拜占庭的拓殖者卻也是事實。他們帶來了希臘浴場、體育館和水利系統等,使之成為一座散發希臘文明光輝的城市。後又隨著羅馬帝國擴張,吸納為帝國行省。
加拉達大橋上垂釣的市民是城市的日常即景 ©李智凱/旅讀
獨立大街上的復古紅色電車 ©李智凱/旅讀
君士坦丁堡的崛起
西元324年,在結束四帝共治制下的混戰後,君士坦丁一世即位羅馬帝國唯一的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出身低微,是父親君士坦提烏斯一世與一名客棧老闆女兒的私生子,不過卓越的才能與野心使其年輕從軍時便鋒芒畢露,曾外派至東部帝國,征戰巴勒斯坦和中東地區。
我們無從得知原先身處社會底層的帝王,童年時究竟有何願景,但可以確信他攀至頂峰時,必然手握一幅理想世界的夢想藍圖。他捨棄長期作為帝國首都、乃至整個歐洲文明核心的羅馬,選定拜占庭為新首都,並將其更名為「新羅馬」。
君士坦丁引進了格狀街道系統、圓形廣場、元老院、造幣廠、私人宅邸,擴建競技場、神廟與城牆,使城市規模相較上一位執政者時期大上5倍。同時,深受基督教影響的君士坦丁,率先為新首都添上兩座教堂,令羅馬帝國逐漸告別諸神、基督教化。
顯而易見,君士坦丁為這座城市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因此比起新羅馬,後人更習慣稱其君士坦丁波利斯、君士坦丁堡──一座屬於君士坦丁的城市。
百年咖啡館依舊是市民們的社交場所 ©黃彥綾/旅讀
鄂圖曼咖啡文化影響深遠 ©李智凱/旅讀
歐亞草原風雲變色
西元395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東部帝國愈發繁盛,5世紀時更擴展至最大疆界,囊括巴勒斯坦至西班牙南端一帶。引領其中的首都君士坦丁堡,恰似一顆更加完熟的蘋果。
容我們暫且擱置這顆令人垂涎的果實,將目光調轉回熟悉的中原王朝。武德三年(西元620年),唐高祖即位初期,東突厥入侵涼州(今甘肅),正式揭開唐朝與突厥一系列戰爭的序幕。37年後,唐高宗第三次大舉派兵平定西突厥,突厥汗國覆滅。
另一方面,中東也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西元622年,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因一神教的想法,遭受當時麥加權貴迫害,決定離開麥加,於現今被稱作麥地那的城鎮建立新生活,而後更統一阿拉伯半島,建立以伊斯蘭教為核心的帝國。
大敗於唐朝的突厥裔游牧民族向西遷徙,以及「阿拉伯的大征服」等事件,奠定了羅姆蘇丹國的立國基礎──那是發跡於11世紀下半葉安納托利亞中部、以塞爾柱人為首的國度。隨著13世紀末羅姆蘇丹國式微,地方群雄割據,其中便包括鄂圖曼帝國的前身、由奧斯曼一世所率的黨團。
街頭隨處可見土耳其國旗 ©李智凱/旅讀
©李智凱/旅讀
夢境中誕生的帝國
奧斯曼留下的史料不多,民間故事卻眾說紛呈,其中「奧斯曼之夢」最為出名。傳說奧斯曼曾夢見自己的肚臍長出一棵大樹,樹木參天,籠罩了繁榮的大地。突然間強風拂過,劍形的葉端指向君士坦丁堡,「那個位於兩座海和兩座大陸連接處的城市,似乎像是鑲在兩顆藍寶石和兩顆綠寶石之間的鑽石,形成寰宇帝國戒指上最珍貴的一顆寶石。」當奧斯曼從夢中醒來前,他正要將那只戒指套進指節。無論寓言是否為真,君士坦丁的夢想成為另一個人的夢想。據東羅馬帝國紀錄,奧斯曼約於1301年,率領軍隊深入馬摩拉海南岸,劍指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後搖搖欲墜的君士坦丁堡。
1453年,奧斯曼的晜孫穆罕默德二世完成他的遺志,攻下君士坦丁堡。在鄂圖曼帝國治世下,標誌性的聖索菲亞大教堂雖變成清真寺,各民族卻仍可保留原先信仰,城市兼容多元種族與宗教,塑造今日獨樹一格的面貌。
©陳俊佑
©李智凱/旅讀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在伊斯坦堡尋找鄂圖曼》
2025年4月號 第158期
https://orstyle.net/product/no158/
黃彥綾
《旅讀》雜誌企畫編輯。1995年出生,中壢高中、新竹教育大學畢業,主修心理諮商系,卻因離不開文字,在校輔修中文系及文化與藝術產經學程。貓派,海派,期望未來都能以文字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