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黃彥綾/旅讀 圖_李智凱/旅讀
2025-04-21
個人有一套評判異國料理是否美味的標準:當我旅行異地時,第幾餐走入國際連鎖速食品牌。一方面探究當地物價指數,一方面出於個人飲食習慣。結果,我的嘴巴、我的胃、我的大腦,在伊斯坦堡忙到沒時間去想念薯條和可樂。
烤玉米攤兼賣烤栗子 ©李智凱/旅讀
1 芝麻圈Simit
又被稱作土耳其貝果。一般而言,是將麵粉、鹽、酵母製作的麵糰,搓成長條狀後纏成圈,沾過糖水後,裹上白芝麻烘烤。芝麻圈外層稍硬,內層軟韌,口味不鹹不甜,帶著淡淡的麵香與芝麻香。伊斯坦堡最常見的街頭攤販類型就是芝麻圈,是許多趕著上班、上課市民的早餐首選。若想吃到熱騰騰的芝麻圈,建議至專門的烘焙坊購買。
芝麻圈Simit ©李智凱/旅讀
2 烤玉米köz mısır
毗鄰藍色清真寺的君士坦丁堡競技場上,有許多小攤車,其中最吸引人的便是烤玉米。紅色攤車的炭香遠遠地飄散,上門的食客經常絡繹不絕。基本上,攤商都選用黃玉米,除了烤玉米,通常還有一大鍋水煮玉米(süt mısır)。兩者都只以鹽巴簡單調味,帶出玉米本身的甜味。除了玉米,許多攤上同時會兼賣烤栗子,栗子一樣沒有特別調味。
烤玉米köz mısır ©李智凱/旅讀
3 濕漢堡Islak Hamburger
據說是連鎖餐廳Kristal Büfe創辦人的意外之作。濕漢堡與普通漢堡類似,同樣以鬆軟的麵包夾著牛肉餅,並利用番茄醬與大蒜調味,只不過最大的差別在於其外表也覆滿調料。且為保持其濕潤,許多店家會將已備好的漢堡,放置於不斷有水蒸氣冒出的保溫箱內。部分網友評價「令人哀傷」,但我和攝影師都覺得滿美味。
濕漢堡Islak Hamburger ©李智凱/旅讀
4 土耳其披薩İçli pide
簡稱Pide,字面意思為「夾餡麵包」,源自土耳其黑海地區的美食。通常是將發酵小麥麵團揉製成扁平、兩側為尖的橢圓狀後,再鋪上番茄、肉末、菠菜或起司等配料,進烤爐烘製而成。由於造型似船,也有人稱其船型披薩。底部薄脆,配料單純,麵香四溢,傳遞出質樸的滋味,且適合多人一起分點不同口味。我想義大利人會認可它吧?
土耳其披薩İçli pide ©李智凱/旅讀
5 淡菜鑲飯Midye Dolma
將香料飯填入淡菜的小吃,主要流行於伊斯坦堡、愛琴海和馬摩拉海沿岸等地。料理主要是將米飯與碎洋蔥或堅果等食材先拌炒,再將其填入洗淨的淡菜。食用時,可擠上新鮮檸檬角,並以淡菜殼作小湯勺挖飯。街頭上販售淡菜鑲飯的淡菜人(Midyeci),會在路邊支起簡易的木架與圓盤做買賣,也有不少專門的餐廳。
淡菜鑲飯Midye Dolma ©李智凱/旅讀
6 烤魚三明治Balık Ekmek
海鮮控必嘗!Balık意為魚,是將處理好魚刺的新鮮漁獲(一般是鯖魚)在爐火上炭烤,佐以橄欖油及各式香料,混合著番茄、洋蔥、生菜絲等夾入麵包。鄰近埃米諾努廣場邊、停靠在金角灣沿岸的幾艘小船,即是販售烤魚三明治的知名攤位。但本次我們在卡拉柯伊找到的Galata Fish Mekan也不遑多讓,另有捲餅版本(Mekan),且其中還加入石榴點綴,更加清爽!
烤魚三明治Balık Ekmek ©李智凱/旅讀
7 烤馬鈴薯Kumpir
將大塊馬鈴薯劃開後加入奶油與起司等烘烤,待內裡熟透後搗碎,再添入各種餡料與醬料。常見餡料選項包含玉米、橄欖、蘑菇、香腸、豌豆、小米等,醬料則有番茄醬及起司淋醬等。拿到手上時,已是巨大無比(為了拍照美觀而單手拿實則超危險)。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奧塔科伊清真寺外,有一區廣場攤販幾乎都賣Kumpir,經過當下,光看便覺得很飽。
烤馬鈴薯Kumpir ©李智凱/旅讀
8 雞肉飯Tavuklu Pilav
什麼是他鄉遇故知?那大概是在伊斯坦堡街頭遇見雞肉飯了。土式雞肉飯為一種將生米先行炒過後,再倒入雞湯中與鷹嘴豆燉煮的抓飯/香料飯(Pilaf),煮熟後放上雞肉絲即大功告成。部分店家會提供自製的醃製辣椒、胡椒粉及鹽巴等,顧客可依個人喜好另添。由於米飯與雞湯煨煮過,入口後雞汁香直衝腦門,若再撒上胡椒粉,真的頗有(嘉義)雞肉飯的既視感。
雞肉飯Tavuklu Pilav ©李智凱/旅讀
更多內容請詳旅讀《在伊斯坦堡尋找鄂圖曼》
2025年4月號 第158期
https://orstyle.net/product/no158/
黃彥綾
《旅讀》雜誌企畫編輯。1995年出生,中壢高中、新竹教育大學畢業,主修心理諮商系,卻因離不開文字,在校輔修中文系及文化與藝術產經學程。貓派,海派,期望未來都能以文字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