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能保存空間和時間,是歷史的見證者,傳統的守護者。經過沉澱的文字經得起時間的考驗,而散文不經虛構,能最大程度地呈現空間和時間的原貌。從吉林長白山天池到東京的不忍池畔,從長江葛洲壩到深圳書店,再到香港的九龍寨城,禾素、馮珍今、周蜜蜜、陳志堅、顧宗周用筆鑿刻出可以永存回憶的空間;王良和、吳俊賢、許越,在小巴上,在茶餐廳擠迫的雅座,在錢穆的素書樓,與小巴司機交鋒,與陌生人搭檯,與前賢心神交流;一花一世界,柏樹、老榕、苔玉、黑蟻、復古牛仔褲和舊鋼琴,引發林鳴崗、張三、孔銘隆、麥樹堅、黃梓勇、樊善標的遐思與感悟。
文字亦能穿越時空。綠騎士、陳力恒回憶在高街與錦田的難忘歲月,巴桐、沈西城、舒非、游欣妮、黃海光記錄與前輩、親友交集時的吉光片羽。文化類散文也展現了香港作家深廣的哲思與豐富的人生經驗,朱少璋、李浩榮、施友朋、陳苗、陳國球、莊元生、張燕珠、潘國靈,寫《紅樓夢》、寫電影、寫人生志趣、寫時代裂縫中的文學……莊元生在〈電影筆記〉中寫到電影《潛行凶間》中用以區分夢與現實的陀螺,只有在夢裡陀螺才會永不止歇地轉動,寫作如同造夢,拿起筆就像捻動陀螺,我們想保存的空間和時間都可以無限蔓延,直到永遠。
本期「港風 · 映像」推出陳俊安的〈擺渡人〉。陳俊安是電影人,他下筆就像拍電影,伴着港灣的夜風、灣仔的霓虹,切換一幀幀畫面,帶領讀者在上世紀的香港漫遊。 「我與《香港文學》」欄目刊發黃維樑教授的〈《香港文學》:豐美的文庫〉。黃教授從本刊創刊起就與我們保持深厚的緣分,他在文中稱《香港文學》為他「編輯了一部小小的文學史」,從1985年1月至今,經過近四十年的光陰,往事仍歷歷在目。
《香港文學》即將迎來創刊四十週年,為此,本社特舉辦時代盃「中國心 · 香港情」全球華文創作大賽,由9月1日起徵稿。具體徵稿啟事請見本期末頁及封三。我們期待海內外華文寫作者共襄盛舉,書寫你們的香港故事和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