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與人物命運書寫
華章煥彩,文墨飄香。1月5日,《香港文學》創刊四十周年誌慶書畫展暨作家手迹展在香港中央圖書館隆重開幕。香港特首李家超先生專門發來視頻致辭,祝賀本刊四十周歲生日,肯定本刊四十年來推動香港文學和世界華文文學發展作出的貢獻(相關圖文報道請見本期封三)。
本期的小說延續上一期的港風特色,刊出鍾逆、惟得、黃可偉、梁文聰、姜若光、辛山己等人的作品。鍾逆的〈壁虎〉是其「動物家族」系列的新作,主人公搬入新居,發現壁虎,同時也邂逅了一名壁虎般神秘的女子。惟得的〈問道於〉以「你、我、他」的三段式,描寫生老病死的無奈和無常。無獨有偶,黃可偉的〈好喇好喇健忘症〉, 從篇名便知與老人健忘症有關,一對相依為命的香港底層母子的親情故事,令人莞爾又發人深思。梁文聰的小說以複調的形式,鋪陳兩名天才藝術家馬修和文森的境遇:文森曾經把繪畫視作生命,最終主動選擇進入療養院接受治療;馬修創作了大量現代主義繪畫作品,「用繪畫記錄外面接受的一切信息」,受到西方藝術界的關注,最終卻自殺身亡。姜若光長期在中美兩地生活,小說〈希望的一生〉以香港酒吧的一段相遇, 引出一名被美國家庭領養的中國少女Hope(希望)的故事,美國與母國,Hope最終的歸宿是哪裡?答案似乎是肯定的卻又是開放的。
「港風.映像」欄目的〈鏡淵〉將鏡頭對準香港的特殊人群——外傭,講述菲律賓傭工萊麗在香港的一系列遭遇:萊麗懷着對新生活的嚮往,大學畢業後來到香港做外傭,因喜歡攝影而成為前僱主的情人,後因懷孕被解僱,繼而狀告前僱主強姦,被送入庇護所後又與社工發生關係,去新僱主家面試時偷走女主人丟掉的鑽戒……鏡頭層層疊疊,猶如重重深淵, 把萊麗一步一步拉入黑暗。
林秀赫的〈台北文青小史〉是本期唯一沒有香港元素的小說, 但與〈鏡淵〉有異曲同工之處。來自台南的安舒同樣懷揣夢想來台北唸書、工作, 並成為初出茅廬的作家。她因虛榮心而隱瞞自己的台南人身份,在被前輩作家利用一番後,報復不成,反而傷痕纍纍,最終只得黯然離開台北,回歸故鄉。
上述小說的共同特點是聚焦教師、領養少女、外傭、餐館打工者、文青等普通人,描寫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生活在時代的夾縫中,有他們的追求、煩惱,甚或精神疾病,都試圖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來抗衡外界的壓力與脅迫,找到生存的理由。人類的卑微與頑強,人性的尊嚴與燦爛,在這些作品中都得到生動的呈現。
本期詩歌欄目刊發著名詩人歐陽江河的長詩〈海〉的節選,散文則有陸蔚青、陳元武等名家的新作,都值得細細品味。
從去年九月啟動的時代盃「中國心・香港情」全球華文創作大賽徵稿時間已經過半,我們收到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大量來稿,其中有不少佳作。現在離截稿時間不到兩個月,希望廣大文友抓緊時間,投出你們精心創作的作品。